底起什么作用。本文的行文结构非常巧妙,看得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在轻点一笔之后,怕读者对这一句感觉突兀,马上补充了一段,交代为什么要散步。原来作者是为了母亲的身体着想,才让全家陪母亲出来散步。这也可算得上插叙,回溯交代散步原因。
但按照读者顺理成章的思维,下文该交代散步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了吧?好像可以理所应当地推出文章中心事件。但作者笔锋一转,又宕开一笔写起了初春田野里的景色,用两段篇幅描写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同时影射作者希望母亲年迈的身体也能接接地气,多些活力。看似这还是跟文章的中心内容无关,读者不得不耐着性子继续往下读,看作者能把读者的胃口吊多久。
果不其然,作者接下来才慢条斯理的转入正题,开始描写散步的场景。而这时又加了一段,也许用镜头回放不太合适,学生不易理解。因为这是电影学术语。但如果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看,其实就是用非常简明扼要的话语叙述当时有趣的散步排列顺序:前面后面都是妈妈和儿子。让文章又稍稍起了一层波澜、一丝情趣。
接下来已经到了文章三分之一篇幅了,前面都没怎么写散步中的小起伏,只是一直在外围打转。而终于到第六段开始进入文章要着力描写的重点:散步中出现的分歧。那走大路和走小路的矛盾到底怎么化解的呢?这就给了读者往下读的理由:悬念终于要揭晓了。作者用非常巧妙的一笔曲折写出了他对母亲和儿子的责任,而最终母亲因为疼爱孙子宁愿委屈自己,使得皆大欢喜。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到了最后的深化总结阶段,用整个世界的爱与责任浓重推出了本文歌颂亲情的主题,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升华作用。至此文章干净利落的结束,而余韵悠长。不愧为一篇结构严谨精当、用意起伏跌宕的记叙文佳作。
古人早就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那么喜什么呢?简言之,喜曲折,波澜起伏;喜悬念,扣人心弦。正所谓尺水兴波,一波三折,这就是古人心目中最佳的行文脉络。所以最后我将这种结构模式抽象成以下的一段话,让学生记录体会:
轻点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穿插一笔烘托点染
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避免了学生习作中一贯的时间顺序,全文没有一点曲折,一眼望到低的直线结构。我一直对学生说看了你的第一段就知道你接下去的结尾是怎样的,这样读起来很没劲。所以不妨学习《散步》作者善于调动读者胃口的铺设悬念的笔法,将精彩处放到正文稍微靠后的位置去写,而最后包袱的解开能达到出人意料、恍然大悟的效果,让读者大呼过瘾。而随后有位学生就严格按照我这种结构写了一篇作文,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行文线索非常流畅连贯,没有任何生硬之感。让我不由得不感叹他的模仿以臻化境。而这篇成熟的佳作也坚定了我继续推广这种记叙文写作模式的信心,我相信,有更多对课文的深刻洞察,有更多对教材高屋建瓴的把握,有更多语文老师自觉主动的归纳概括语文学习中的规律技巧,会让我们的国语学习更有效、更有趣。
仿照《散步》写一篇矛盾点作文2
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
也许是在书海,题海中浸泡了太久,我有些浮肿,回到家时,脸上挂满了疲倦。打开台灯,书桌上一杯还冒着热气的奶茶,把房间熏染得格外温馨。我并不奇怪,因为每到周
仿照《散步》写一篇矛盾点作文 3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