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1. 了解废名和废名的作品。 2. 分析本文的田园牧歌式的境界与艺术上的诗化表现。二、学习要点 1. 题解关键词废名,原名冯文柄;冲淡、质朴的笔调;注重抒情;小说“散文化”;意境美。 2. 内容提示《竹林的故事》没有扑朔迷离的故事, 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 似乎很难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作者用简洁而空灵的语言替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却又始终透露着淡淡的忧伤。它只能静下心来慢慢地品读,慢慢地溶入这个诗一般的境界。作品主要写河边竹林旁一户人家, 父母和三姑娘以打鱼、种菜过日子, 怡然自得, 其乐融融。后来父亲去世, 三姑娘和母亲仍以卖菜为生。三姑娘内心纯洁无暇, 自然优美, 即使是卖菜的商品交换,也是一种情感交流,丝毫不沾染金钱气息。《竹林的故事》体现了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用诗化的语言、散文的笔触描写了优美的意境和童心未泯的人物,情、景、意的水乳交融, 清清淡淡地弥漫着三分的禅意和平凡人物的美丽心境。三、作者生平废名,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城关人。 1901 年 11月9 日生。祖父原是蔑匠, 即制作竹器( 包括家具) 的手工业工人; 父亲是读书人, 以教书为业; 两个叔父经营商业(开布店) 。当时冯家是大家庭,渐渐置了一些田产,盖了新屋,是小康之家。废名兄弟三人, 都是读书人, 都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 后来也都是小学教师。废名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他幼时在家乡私塾里就读,十五岁离家到省城武昌上中学、上师范、当教师; 1922 年 21 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英文学系; 1927 年张作霖入北京,改北京大学为京师大学堂, 废名因此离开北大一年多, 先是在一所中学教书, 后来卜居于西山正黄旗的村舍里,到北大恢复开学时回校继续在英文学系读书,至 1929 年毕业,后来在北京大学国文系任讲师,教散文习作和现代文艺。这样直到 1937 年芦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全面抗战开始,废名毅然离开故都,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南归,于 1937 年冬回到故乡黄梅避难。起先住在县城里的家中,后因日本侵略军逼近,举家迁至乡间。 1938 年夏,县城沦陷。 193 9 年秋,至金家寨小学任教师,教国语和自然。 1940 年春开办初级中学,改任中学教师,教英语。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自西南迁回北平,废名于 1946 年秋离故乡重新任教于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讲授《论语》、《孟子》、陶渊明、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等课程。 1952 年, 由北大调至东北人民大学( 即吉林大学) 任教授, 讲授鲁迅、杜甫、美学等课程。 1967 年9 月,病逝于长春。四、作者作品 1. 作品概述废名在北大求学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主要是写小说, 也写新诗、散文, 还曾创作翻译外国的作品和评论, 发表于《努力周报》、《语丝》、《骆驼草》等刊物。其小说结集出版者有: 《竹林的故事》(北京新潮社, 1925 ), 《桃园》(上海开明书店, 1928 ), 《枣》(开明书店, 1931 ),《桥》( 开明书店, 1932 ),《莫须有先生传》( 开明书店, 1932 );《桥》之计划, 本为上下两部, 1932 年出版者为上部,下部只写出数章,在《新月》、《学文》、《文学杂志》上发表, 因抗日战争发生, 没有写下去。抗日战
竹林的故事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