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辉煌90年报道之二: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双星
——解读双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变
2011年9月9日,双星将迎来她90岁的生日。经过90年的发展,如今的双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员工6万多名,年销售额120多亿元,横跨鞋服、轮胎、机械等20多个产业的大型集团公司。90年辉煌发展的事实证明,双星集团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典范;她的改革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和实践。
应该说双星的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吼30多年中取得,30多年来,双星集团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取得辉煌的成就,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缘于他们在以总裁汪海为核心的领导指引下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工程,从而构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而坚固的双星集团。
抓住一根主线:一切工作围绕市场转
走进双星集团总部大楼,映入眼帘的是汪海的两句经典语录:“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市场是检验企业一切工作的标准”。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双星人的行为指南。30年来双星集团的所有改革举措都是围绕市场这根主线进行的。
30多年前,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当时的青岛橡胶九厂作为国家计划的胶鞋生产厂,一直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上世纪80年代初,计划经济的模式开始受到挑战,胶鞋生产首当其冲。商业部门突然通知橡胶九厂,不再收购工厂的产品了,这让从来没有销售渠道和销售人员的企业慌了手脚,一时间几百万双胶鞋堆积如山,工厂面临停产的危险。危急时刻,汪海认识到,必须冲破旧思想和旧制度,主动走向市场,才能生存发展。从此,
双星就和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彻底告别了商业部门的统购包销制度,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
双星在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很快发现计划经济下旧的机构和机制成为企业市场化的最大障碍。为此,他们首先根据市场需要重组管理机构,撤销、合并一批科室,精简一批机关干部,充实到生产和销售第一线。今天的双星管理机构对市场的反应及时而又灵敏、精悍而又高效。双星集团的另一手就是以砸毁“旧三铁”(“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新三铁”(“铁关系、铁锁链、铁栏杆”)为重点,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奖惩机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管理严格、奖惩分明的局面,逐步探索出了具有双星特色的企业内部管理新机制。
1983年,曾经在市场上销售不错的双星解放鞋,突然滞销了。通过调查分析,很快弄清了主要原因是鞋的样式几十年一贯制,不受市场欢迎。双星人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制鞋工艺和技术的基础上,很快研制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款高档运动鞋,投入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此后又研制出国内第一款皮帮硫化鞋和第一款PU注射鞋,根据各种专业运动的特点研制了专业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鞋等,根据职业特点推出了记者鞋、护士鞋、驾驶鞋、教师鞋等,按照不同人群需要生产出老人健身鞋、好妈妈鞋、好爸爸鞋等。还在其他产业和领域,如:双星服装、轮胎、机械等行业,同样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由于双星密切注意市场的变化,及时推出新产品投入市场,大大提高了双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有了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营销战略。双星集团在大力抓紧研制新产品的同时,审时度势,不断创新营销策略。一是实施连锁经营,建立全国营销网络,从1998年开始,实施了“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国100个城市中建1000家连锁店,招10000名下岗
双星90年报道之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