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社会,绝不是什么志向。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愿小国寡民,但那时没有工厂,没有汽车,没有计算机,没有互联网,没有核弹头,也没有高效的农业技术,两千多年以后拥有这些的我们,自然对这个世界应当有不同的期许。但不管怎么发展,乡土社会“无争”的思想,都会为世人所牢记,老子渴求的和平,也恒久不会被人忘却。因为世界上,最珍贵的恒久是和平。
《乡土中2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我进入高校后课余读的第一本书。可能是由于第一次涉足人文社会科学,对这一大类学问很是生疏,书读得不是太顺当,加之日常学习和时间的支配上不合理,一个学期快结束了,我总共才读完了前3章。对此,我感到特别惭愧,费孝通老先生的“差序格局”都还没有读到,真是惭愧万分。不过,我还是会利用课余时间把全书看完。
然而,只这前三章,就已让我获益匪浅。读完以后,我对中国的乡土社会有了基本的了解,也相识到世代生活在乡村的居民身上的一些性格和特质,这是我以前不曾知道、也不曾想过的。作为一名高校生,我对大师的著作没有资格做评论,在这里仅就《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谈一谈个人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闻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47年依据所讲“乡村社会学”写成《乡土中国》。本书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原委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关于“乡土中国”这个概念,费先生在书中指出:“这里的乡土中国,并不是详细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详细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换言之,“乡土中国”是中国特具的一种体系,它包含在详细的百姓生活里,老百姓遵循它而生活。
在第一章开篇,费先生开宗明义的提出:“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为“乡土中国”下了定论——中国社会的基层(基本)是土生土长的乡村人。
在这一章,先生着重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即乡土的本色是什么。我把它总结概括为下面的四点。
首先,在习俗上,乡村人和其居住的乡村有着很强的传统性,而且这种传统性很难被变更。也就是说,在乡村居住的人都有一个“根”在身体里边。这个“根”,这种传统性是源于人们世世代代和泥土打交道而形成的。比如费先生讲他妈妈给他一包家里灶上的泥土,让他在想家的时候煮一点吃。这种方式现在看来很荒谬了,但对世代与土分不开的农村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寄予。就像余光中先生在《乡愁四韵》中写的那样:“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芳香,是乡土的芳香,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想到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乡土的芳香,乡土跟母亲又紧紧联系在一起,泥土是母亲,母亲就像泥土。从中可见从农村走出去的中国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对踩在脚下的泥土的剧烈依靠和深厚感情。我们常说“落叶归根”。树高千丈,饮水思源;人在旅途,哪怕海角,哪怕沧海桑田,心中日夜萦围着的恒久都是家乡,恒久也放不下扎在心里的这个“根”。这个情结可以说是全部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特质。像美国就不行,美国的居民是从世界各地移民过去的,才两百多年历史,没根!所以说,“土”在我们的文化里占着最重要的地位。这就是所说的传统性,很难变更的,它源自农夫们(当然这是最初的发源、基层,后来扩大到不仅是农夫)对泥土的依靠。
第7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五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