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第56~5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相遇求路程”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由于运动速度不同,方向不同,或起始时间不同等,增加了数量关系的复杂性和分析解题的难度。因此可以借助生活原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以便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下节课学习“相遇求时间”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行程问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教材从本节开始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
教学目标
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学会解答已知两地的距离和两物体的运动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手机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其思考方法。
难点:熟练的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理解相遇问题
出示课件。
师: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遗址公园的两位工作人员张叔叔和王阿姨,在工作中,发生了一件事。请听他们的电话录音:
张叔叔:喂,王芳吗?我是小张,公园的历史画册做好了,我送给我你。
王阿姨:太好了,正好我要到那边去开会,我去迎你,咱们8点同时出发,见面后再细说。
张叔叔:好,就这样。一会儿见。
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张叔叔给王阿姨送画册,王阿姨去迎张叔叔。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出示情境图。
师:这是当时的具体情况,认真观察,你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生1:张叔叔和王阿姨两人同时出发,遗址公园和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
生2、王阿姨乘坐面包车,面包车的速度是每时40千米。张叔叔乘坐小轿车,小轿车的速度是每时50千米。
师:为了便于我们观察理解,把这条路线拉直,用一条线段表示遗址公园到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
板书画图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结果会怎样?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小汽车,两人一组,演示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边演示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人一组活动,每人手里那一辆小汽车的图片,演示行驶的过程。
学生汇报:
师:通过你们的演示,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开始时是同时走的,方向是面对面的,也就是相对,可以说相向而行。结果是相遇。(演示)
师:你们说的真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看懂情境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学生动手演示的过程,学生运用以后的生活经验,在同学演示的过程中,体会相遇问题的特点。从感性认识,抽象出相遇问题的特点、同时、相向、相遇。经历师生共同是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面包车行驶得慢,小轿车行驶得快,所以小轿车行程的路程比面包车行驶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
《相遇》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