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文
再说
蜀茶与古蜀语
巴南人曰椵。俗以上从艸下从木作茶,亦曰木。
二音:一鉏加切,一同都切。有四义:一苦苣, 并不知下余声非从木也。
霜后可食。诗谁谓荼苦是也。……四苦荼,茗 但是“茶”“荼”二字,形、音、义均有所不
也。《尔雅》:槚,苦荼。郭璞曰:树如栀子, 同;且历代学人对“荼”“茶”二字形音义进行过考
冬生叶可煮为羮饮。《本草》:苦荼能去脂,使 据的不少。这里提出三个最著名的学者。
人不睡,是也。后人视苦苣委叶苑秀为恶草,作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世称鹤山先生,
荼作同都切,视茗为嘉木,妄作茶,作鉏加切。 邛州蒲江人,1234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潭州(治今湖
于是有荼字。又有茶字,不知茶非正文也。陆 南长沙),庆元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他在《鹤山
羽《茶经》曰:其字或从艸,或从木,或艸木并 集》卷四十八曾著有《邛州先茶记》,对“茶”字做
从。艸者,荼正文也。艸木并者,旁从木作也。 过详细的考证。他说他“于事物之变,必迹其所自
56 2010年第2期·总第146期论语说文
来。独于茶未知所始”,“茶尤其不可考”;认为古 《困学纪闻》,荼有三:“谁谓荼苦”,
时宾客相敬之礼,主食之外有不少的宴饮名目,“独 苦菜也。“有女如荼”,茅秀也。“以薅荼
无所谓茶者”,其原因在“时异事殊,字亦差误”。 蓼”,陆草也。今按《尔雅》“荼”“涂”字凡
从音上来说,“自二汉以前上溯六经,凡有韵之语, 五见,而各不同。《释草》曰:“荼,苦菜。”
如平声鱼模,上声麌姥,以至去声御暮之同是音者, 注引《诗》:“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疏云:
本无它训”,自魏晋以来,“鱼歌二音并入于麻, “此味苦可食之菜,《本草》一名选,一名游
而鱼麻二韵一字二音,以
再说蜀茶与古蜀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