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向中国伸出“经济橄榄枝”.doc欧洲向中 10月 19 日开始的对英伦三岛的国事访问,着实在世界上引起了相当反响, 反映出欧洲这块古老的大陆对地球另一端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热忱欢迎。与此同时,欧洲其他国家也对中国同样“翘首盼望”。那么,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迄今早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欧洲, 对依然处于工业化阶段、新近才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中国如此情有独钟,纷纷向中国伸出“经济橄榄枝”呢? 互补性推动中欧合作其实, 首先欧洲诸国对中国的此番积极示好, 在于中欧双方经济形势的逆向而行。尽管可以说欧洲已经基本摆脱了欧债危机, 但绝大部分国家依旧陷在“经济复苏陷阱”之中, 迟迟未能实现增长。至于中国, 当然经济也有所放缓。李克强总理之前提出 2015 年 GDP 增长 7% 的目标,可以看成是中国开始“缓速时代”的一个显著信号灯。然而, 与几无增长的欧洲相比, 中国依然呈现出对欧洲的明显优势。正是这种中欧之间相对优势的变化,促使欧洲国家对中国态度产生大幅变化。其次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的设立。“一带一路”的起点在中国, 而终点恰好在欧洲, 实际上起到了将历史上声名远扬的中欧纽带――“丝绸之路”再次激活的功效。并且,“一带一路”不是简单地重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而是一种升级、一种再创造。亚投行的设立更是在相当程度上,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和金融支持。除了经济形势和“一带一路”,中欧贸易的快速密切发展是欧洲国家在马可波罗之后, 对中国产生又一次热潮的经贸基础。众所周知, 欧盟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而对欧盟而言中国是其第二大贸易伙伴, 仅次于美国。中欧之间去年的双向交易价值高达 4670 亿欧元,其经济相互依赖度又上了个新台阶。除了经贸基础之外, 欧洲对中国的热切盼望, 还在于中欧双方之间极强的互补性。前文所述, 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工业化、早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大陆(洲) ,而中国尽管有些地区已经比较发达,但整体而言尚处在工业化阶段, 中欧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不少的科学技术都是中国缺少的,诸多的治理方法更是中国所亟需的。加上经过 30 多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在正在启动全面的深化改革, 深受欧债危机影响之后的欧洲也在积极实施结构性改革。两者可谓“一拍即合”。倘若简单地从工业制造业出发,“中国制造 2025 ”与“新工业法国”、“德国工业 ”和“英国制造 2050 ”等战略, 在目标上堪称中欧之间的异曲同工之作。而中欧之间的合作, 实际上正是双方高度互补性的具体体现。让我们看一下去年的业绩就一目了然:中欧贸易额突破了 6000 亿美元大关, 比 40 年前增长了 250 余倍。而当时《中欧合作 2020 战略规划》中所承诺的目标,是“ 2020 年中欧贸易额达到 1 万亿美元”。可见,届时实现该目标完全不在话下。异质性导致态度迥异中欧合作的主格调自然是正面的、积极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首要的问题是面对中国,欧洲国家之间存有极强的“异质性”, 即一部分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部分国家却难得分得一杯羹。例如, 作为欧盟“霸主”的德国,其贸易在中欧经济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中德贸易在中欧贸易总额中占比高达 30% ,而有些国家的占比却小得可怜。由于德国属于“出口导向型”国家,出现这种现象也就
欧洲向中国伸出“经济橄榄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