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doc“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制造:“人口红利”下的中国速度中国速度, 一个让人震惊的速度。从改革开放到今天, 在经济总量上, 我们实现了一个巨大的飞跃, GDP 以一个令人瞠目的增长率超过了许多老牌的经济强国,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中国速度的顶梁柱, 中国发展的动力, 制造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美国方面的测算, 廉价的中国制造近几年里为美国的消费者减少了 700 0 亿美元的支出。同样都是制造产业, 为何中国制造的产品要更受欢迎?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 其根本目的就是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更便利的方式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对于有些国家的制造产业来说,中国的制造业在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上要更加的低廉。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廉价的劳动力来源得力于“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 中国的“人口红利”无疑是十分巨大的。相较于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要占更大的比重, 而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保障制度要落后于城市水准。由于生存压力与对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渴望, 大量的农民工离开了土生土长的农村, 进入城市寻求发展机会, 由此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民工潮”。相对于发达国家将生产线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 中国的生产线上更多的是用大量的工人进行模式化的操作。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 中国的产业工人,尤其普工过去长期承担着高强度的、快速的重复劳动的角色。在工厂中, 工人的薪资除了保底工资之外, 更多的是以计件的方式来计算薪酬的。这使得工人不管做什么, 最后都会把自身变为机器人。对于中国制造来说, 如何让普工们的工作――或者直接说某一个不断重复的动作――做得更快、更准, 是生产主管们长年的命题, 也是“中国制造”能够在世界崛起的一大“优势”。在短短几十年里, 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 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 使得许多世界上的著名的工厂在中国开设代工工厂, 一批批的密集型劳动力为主的企业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一时之间, MADE IN CHINA 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一个标志。机械动力:摆脱纯人工的枷锁 2013 年1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称, 2012 年末,我国大陆 15 至 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为 93, 727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 354 万人,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出现了拐点。这使得之前十多年依靠源源不断劳动力供给的生产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除此之外, 在农业税的免除之后, 长久以往压在农民身上的负担开始减轻。新的农业技术和优良的农产品品种, 使得生产收益得到提高。相比较之下, 不断上涨的城市生活成本, 加上进城务工的收益不高, 使得一部分农民工放弃了进城谋生的道路, 转而回归田间, 回到了务农的行业之中。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在珠三角地区,从 2008 年《劳动法》出台之后, 冲压工人的工资从 1800 元,上升到现在的 4000 到 4500 元。除此之外, 新一代工人至少是 9 年义务教育,独生子女,他们宁可 3000 元去写字楼上班,也不愿意 4000 元工资到工厂里去。人力成本的上涨, 理念中对于成为工人的排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