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张爱玲与萧红女性悲剧意识的比较
姓名:钱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黄万华
20080520
论文作者签名:妞日论文作者签名牲导师签名原创性声明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C苈畚脑诮饷芎笥ψ袷卮斯娑期:日
摘要萧红与张爱玲是极为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她们的作品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她们深刻体会到男权社会和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由此带来的女性痛苦、悲哀的人生。她们从自己的生存体验出发,以女性的观察和笔触,把目光投向受压抑的女性,以家庭为主线,描写了女性悲剧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并揭示了这种悲剧的根源。萧红和张爱玲从小失去母爱、缺失父爱,家庭不是温暖的港湾,带给她们的只有痛苦和悲哀。与家庭决裂走向新的世界后,艰难的生活经历和曲折的人生之路更促使她们人生悲剧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她们的小说都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了反拨,体现出对传统观念冷静、清醒的叛逆和批判精神。对爱情她们持怀疑态度,通过对无爱的婚姻与无爱的性的描写展现了女性情感缺失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他们关于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的共同之处在于:女性要摆脱生存困境必须从女性精神的改造和女性自立意识的觉醒着手。她们在有关女人的悲剧是源于封建制度的扼杀和残害,也来自于自我和独立意识的缺失等方面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萧红主要强调的是女性受男性中心社会的压迫而导致的异化;张爱玲关注的是人性的物化和人性的荒凉。关键词: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比较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珻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痵,’,甌瑂,,:.
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舞台上,萧红与张爱玲作为极为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她们的作品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萧红、张爱玲与吕碧城、石评梅并称民国四大才女。她们出现在三、四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各自在文学领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尤其是萧红、张爱玲,她们独具个性,一个被认为逃逸出了左翼文学的阵营,一个毫无自觉的政治意识。但她们都从自己的生存体验出发,以女性的观察和笔触,把目光投向最基层、最普通的民众,以家庭为主线,对当时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腐败、愚昧、畸形、病态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尤其是揭示了几千年来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她们的作品关注女性生存处境、命运遭际以及女性解放问题。她们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在生命意识与女性意识上都趋向于悲剧性,她们用自己的笔细致而深刻的反映了女人的不幸与悲哀。在反映妇女问题上,她们与当时的主流文学有所不同,而她们彼此之间也各有相异。本文拟对两位作家在这方面的异同作些比较分析,以便帮助我们了解作家作品的内在本质和价值,影响作家创作的内外因素,认识相同的文学主题与不同的表现手法。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成长经验中的悲剧意识人类文化中,对家的依恋是人的天性,也是积淀深厚的一种情感因素。从出生到成长,家都是人现实和心灵的避风港,是温暖、平静、安全的精神依托。人们对自己出生或生活过的地方都怀有浓郁的眷恋之情。从社会学角度看,“家”是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从人性角度看,家庭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无论走出家门的人们在何处游弋,家都一直缠绕着人的灵魂。在中国文学中,“在家”、“离家”与“回家”是中国人眷恋故土和珍视亲情的一种普遍的叙事模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某一个地域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领域和生活特点。只有作家亲身经历过、感悟过并内化为心灵的积淀的东西才真正会成为创作的素材,扎根于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创作也才会真正感动读者并流传百世。所以很多作家在写作中都是基于对生活原型和人生经历的概括总结,并塑造出具典型的艺术形象。现代作家中,尤其是女性作家,大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女性的视角观察、表现社会和人生。张爱玲和萧红的共同点是,作品的题材和写作视角有明显的自传性,比较偏重于对个人生活经历和生存处境的描述。这个视角的选择均与女性作者的家庭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也与现代文学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关。在女性刚刚获得了解放,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之后,其文学表达便以女性自身为主体,她们要抛弃几千年来禁锢女性的精神枷锁,要用女性的声音表达作为独立存在的女人的生存立场。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自叙比较容易表达女性的自我
张爱玲与萧红女性悲剧意识的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