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设计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湖南省衡山县长江中学廖绥平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
1、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巧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又复回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二、反复诵读,检查词语。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黄发垂髫 tiǎ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 jì
诣太守yì
三、品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清楚,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停顿清楚,:“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缺乏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交织相通
今义:(味道)新颖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 古义:和人世隔绝的地方 缺乏 古义:不值得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6.课文翻译
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四、感知文意,合作探究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风光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渔人是如何分开桃花源的?
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气。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响?说明什么?
“大惊”。这和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照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