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活动体验分享.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活动 体验 分享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且生成意义的活动。其三,主体性,即亲历性,是指体验者亲身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体系及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体验均处于核心的地位。这一核心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从功能上看,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由外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简缩的活动的转化过程,也即主体将外在的东西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之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验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客体就不可能被内化。体验是内化发生的前提条件,体验的过程就是内化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第二,从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系三个要素的关系上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活动体系的三要素之一,体验处于核心(中介)地位,是学生活动体系的中间环节。没有体验,活动中蕴涵的东西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我们设计的活动就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也就无法达到。没有体验特别是情感体验,学生就不会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也就不会把自己的内心与体验之物融合在一起。没有体验,也就没有分享,因为分享是学生个体体验的分享。
  
   三、分享: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中,由于活动主体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存在差异,他们获得的体验也必然存在差异。同时,每个人都有了解他人心里的想法和被别人理解的愿望和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位文学家也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变成了两种思想。以上充分说明了分享这一活动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与价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仅仅满足个体独自获得的体验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同学们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关于分享,《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快乐、幸福、好处等)。”据此,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分享”界定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分享者把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和别人分着享受的过程,是学生高级心理机能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分享”,我们可以作以下几方面的理解。第一,活动和体验是分享的基础,活动和体验的效果,决定了分享成果的水平。第二,分享是分享者自我开放的过程。第三,学生的自我开放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充满着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他们的自我开放才会产生。自我开放应遵循适度的原则,避免因过度的自我开放给分享者带来负面影响。第三,分享者和受享者分着享受体验的过程,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正是这种人际交往,促进了学生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和发展。
   分享处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系的最上层,在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协同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分享

活动体验分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