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篆书与篆刻艺术研究
崔婷
摘 要:随着清代碑学的兴起,书家对书法与篆刻艺术又有新的追求,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吴让之是中国书法篆刻史上一位重要的大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书法和
篆刻的精品,折处多呈外方内圆,在书写过程中遇转折处常稍做顿笔,随后向内转,稍稍提笔。接笔是篆书中常有的一种笔法,接笔不仅可以使得字内的结构更为完善,还可以丰富字内空间的趣味性。根据整理,吴让之作品中的接笔大致归纳为三类:实接、虚接和留笔。在字的起笔处,通常采用实接的方式,更符合用笔的规律性和书写的节奏感;在收笔处,常采用虚接或留笔的方式,虚接可以增添篆书中众多横向笔画的灵动感,接笔常采用留笔的方式赋予线条内涵感的表达,同时也丰富字内空间的趣味性。通过改变笔画的接笔之处,同一字在字内有较多的横或者竖时显得不板滞,更为灵活和丰富。从古至今,诸多书法家如怀素、张旭、王铎、傅山等多使用刷笔。邓石如作为开宗立派者,首先将刷笔通过隶书引入篆书中,为刻板的篆书线条增强了书写的节奏感和流畅性。吴让之将其恰到好处地引用至自己的线条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他对邓石如书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从章法的角度来说,整体格局是行间距紧凑,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相对宽松,产生一种强烈横式排列感。为能摆脱秦小篆的影响,时至今日,善书小篆之人仍采用此种章法。纵观古人的法书,传统的汉字书写章法格式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竖势,其二是横势。竖势即纵向排列,字序是自上而下排列成竖行
;横势指的是单行横向排式,字序是从右向左排列。从吴让之的作品来看,其中多对联、条幅、横幅等。
吴让之圆劲流美的小篆为时人所重,同时他在中国篆刻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不仅是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还对晚清及后代的印学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纵观吴让之篆刻学稳又极具变化的汉印中汲取营养,同时还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进行继承并创新。吴让之在学习及成长的过程中,篆刻风格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其篆刻作品来看,吴让之深受邓石如印学思想的影响。
随着书坛掀起崇古风气,篆刻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汉印在中国印章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不论是做工还是形制都极为精致,是后人学习印章的标杆。汉印所体现的庄重典雅、恢弘博大、方正平和等审美意趣,都是中国古代儒家“中和”审美思想的表现。明清流派的诸多篆刻家都是从汉印的学习入手,汉印成为明清篆刻发展的重要基石,不仅对明清的篆刻史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往后一代又一代的书家产生影响。
吴让之学习篆刻最先接触的是白文,在吴让之亲自作序的《吴让之印稿》中,他说:“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阅读跋文可以得知,吴让之是从十五岁时接触汉印,他被汉印端庄平正又含有丰富变化的意趣所吸引。在往后的时间里,吴让之凭借着其对汉印的兴趣,苦下功夫,扎实他的篆刻基础,为其后个人篆刻风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吴让之继承邓石如“印从书出”的观念,并有所创新。吴让之的朱文印章突破以往的正方形样式,以竖长形的样式为主,对元朱文印章法有了新的突破。作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篆刻家丁辅之吟诗赞叹道:“圆朱入印始赵宋,怀宁布衣人所师。一灯不灭传薪火,赖有扬州吴让之。”为了在印面上有新
吴让之篆书与篆刻艺术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