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山上太夫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将军山上太夫人.doc将军山上太夫人 2008 年的 3 月,春风料峭。年的余味似乎还挂在嘴边,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正在展开中。自从 2006 年和 2007 年陆续在将军山地区发现沐氏家族墓葬,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就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工作人员在做着勘探的同时, 巡视着整个区域的动静。但现代化的机械再次走到了我们的前面――迫不及待的施工方在将军山上某个地方挖出了许多砖块。闻讯赶去,一个黑漆漆的洞口呈现在我们面前。其断茬的砌砖明确地告诉我们: 又一座沐氏家族墓葬被发现了。那,它会是谁的呢? 在紧急制订考古发掘方案的同时,我们对此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勘探。首先,在其东北不远处,发现一座砖室墓。不久,更为惊喜的是,在紧挨着东侧的地方, 发现了第三座同时期墓葬。这三座墓葬略成弧线分布。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我们把它们分别编号为 M14 、 M15 、 M16 。 M14 即本文要介绍的重点。 M14 紧挨着 M16 ,两者最近处仅相隔 10 厘米, M15 则在不远处。几个月紧张的发掘之后, 我们遗憾地发现 M15 和 M16 均已遭到严重盗掘。但值得欣慰的是, 尽管 M14 被挖掘机破坏了前室部分的顶部, 但后室及木门却还都保存完好,这说明 M14 是一个未遭盗掘的墓葬。发掘工作说起来就是一个逝者下葬的逆过程。我们一步步从后往前推进, 试图还原整个埋葬过程, 并探索在这些墓葬背后的文化因素。我们画出墓葬的圹线(即确定当年为造墓而挖的坑) ;找到墓道,这是为营造墓室及上下进出的方便而开设的斜坡; 清理掉墓道的填土, 下面的工作就是进入墓室了。现在,我们开始墓葬探索。 M14 为前后室券顶砖室墓,但由于地貌变化及近期施工取土, 当年的封土已经不在。此墓葬顶部距现地表 ~ 米,底部距现地表 米,方向 150 ° 。此墓葬全长 米,由墓圹、墓道、前后墓室等部分组成。其中, 墓道长 6米, 前室墓坑长 米、宽 米, 后室墓坑长 米、宽 米。墓葬主体除券顶外都用青砖错缝平砌, 青砖制作规整。站在 M14 的前方,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墓道。从上面看, 墓道位于墓室前部, 分为两部分: 上部为斜坡, 到了墓前变成六级台阶。顺着墓道往下, 在接近墓门的区域, 摆放着墓志一座。所谓墓志, 就是记载墓主生平事迹的石板。它就横放在墓道里, 在其前方, 还砌筑砖墙一道, 似乎在表明这就是墓志该放置的位置。在台阶上, 我们发现了燃烧后留下的灰烬, 可想当年在此应有过祭祀活动。在墓道下, 则铺设有排水沟。排水沟砌筑于墓道下中部偏东, 近封门处折转, 紧贴前室门洞东侧墙体, 过封门墙即止。排水沟向外延伸至多远, 已经不明。但按照常理, 排水沟应通向远处的水塘或低洼地。这种排水沟的砌法为:青砖侧立砌两排,两排中间隔开 10 厘米,底部顺排水方向纵向平铺一层, 再在上面用青砖横向平砌封盖。排水孔宽 10 厘米,高6 厘米。墓室内的排水系统沿墓室东壁留有浅沟槽, 一直通向后室。如今排水沟已经堰塞,功能不再。墓道的尽头就是前室, 从外面看来, 它是一个长方形横券结构, 墙壁厚 52 厘米,并排三砖错缝平砌。前室顶部则是一券一伏结构,近前室封门顶部加为三层,总厚度 40 厘米。前室入口为一道拱门,不过,我们还不能进入, 因为它被砖墙封住, 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将军山上太夫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2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16-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