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二首之《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教学重点
1.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 .
《诗经》二首之《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教学重点
1.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 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 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 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 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 我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介绍《诗经》
1、 内容
2、 表现手法
3、 诗经六艺
三、学习《关雎》。
1.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 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雎鸠():一种水鸟。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水生 植物,叶子略呈心形,浮在水面上,茎可以
食用。寤寐():这里指时时。寤,醒时。寐,睡时。
芼():择取。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3)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 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 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品读全诗,把握文义。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 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
的?
(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
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 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 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 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闻: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第 二章和第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 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 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一一相思之苦
第四章和第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 “琴瑟友之” “钟鼓乐
《诗经---关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