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巷》教案
【导入语】在中国现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 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 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 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 过泪花,更有着怒者:戴望舒( 1905 —— 1950 ),浙江杭州 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4 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 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8 年发表成名作 《雨巷》, 1932 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 30
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 1928 年《小说月报》上,引起 很大反响,叶圣陶称 《雨巷》 “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 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 《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 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 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 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2 、追溯背景: 《雨巷》 产生的 1927 年夏天,是中国 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 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
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 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 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 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 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 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 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 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 年 3 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 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 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望舒草 / 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 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3 、文体知识:古体诗 近体诗 新诗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 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 ( “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 言的) ,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 : 一是
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 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 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 词对形容词等。近体诗分两大类 :(1) 律诗,由八句组成, 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2) 绝句, 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 句。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产生的白话诗歌, 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相对而言的。用白话写,格 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节拍,双数诗 行最后一个字一般押韵。新诗中的自由体诗更自由,有 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
三、
课文思路
1 、课文要素
时间
: 暮春
凄婉
伤感
地点
: 小巷
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
: 细雨
空蒙
迷离
道具 : 油纸伞 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 : 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 : 丁香姑娘 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
丁香先生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主题 : 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
2 、层次结构
(一 )(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2-6 ) 我”遇见丁香姑娘。(三) (7) “我”希望再次遇见
丁香姑娘
美文:
经营生命
申力雯
我第一次感悟生命,那是十年前的一个冬天。
许多人,从那间屋里接出了妈妈,我拉开车门,连 忙用我的羽绒大衣和羊绒围巾把车座及靠背铺得温暖舒 服。我叫了一声“妈 ”那声音在风中抖动一下,旋 即撕扯断了,只见两位工人师傅戴着手套机械而利索地 把妈妈推进了汽车后备箱里。在寒风中我茫然了,一个 面对的真实的残酷令我僵硬,尽管我来时原本是知道的。 人的生命竟如此难以把握,昨天晚上妈妈还对我说,
“待我出院要买一盆大朵的黄菊花”。只过了一夜,妈 妈就走了,走得急切仓促,生命原本那样没有耐性,匆 匆滑落像一颗飘落红尘的尘埃。我木然地坐在汽车里, 妈妈在汽车后备箱里颠簸,我的心骤然荒凉而麻木,像 是历经沧桑的老人。 窗外的世界依然精彩,依然喧哗,
依然热闹,天还蓝,太阳还灿烂,它们对一个突然离去 的人完全无动于衷,街上的人流五颜六色,他们大步流 星地向前奔着,他们在奔钱、奔名、奔利、奔一切可以 抓到手的好东西。车流在鸣叫中涌动,无论是奔驰、宝 马、桑塔纳、夏利还是“小面”,它们急赤白脸地向前
冲着,像是
《雨巷》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