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观止读后心得 5 篇
现在我们看待历史, 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 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发展, 但我们 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相对于历史太短暂了,好好珍惜,把握这短暂的生命,下面 是我收集整理的古文观止读后心得,仅供参考。
精选古文观止读,但是我相信, 真理是存在的,即使它不是永恒的,它也会是长久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是不 断去寻求真理,在古书籍中去挖掘它们,在实践当中去运用它们。
继续纵观全书,我对《捕蛇者说》以及《沧浪亭记》印象也十分深刻。初读 《捕蛇者说》时上初三。 《捕蛇者说》究竟就要表达什么,当时并不清楚。四年 之后,我对于文章的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只有“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的“异蛇”还依稀记得。蒋氏自述自家三代居住在永州已 “六十岁矣”。 这里的“六十岁”是说六十年, 即唐玄宗天宝中期至唐宪宗元和 初期(746 —810)这段时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唐王朝局势动荡,战乱频繁。先 后发生过“安史之乱”, 对吐蕃的战争等, 加之唐中期土地兼并盛行, 唐朝的授 田法遭到破坏。为了支付各项浩大的开支,朝廷随意增加税收,多立名目,使百 姓不堪重负。七八零年,唐王朝实行了赋税改革,颁布了新法令,规定 : 国家按 支出的需要定出征税数额, 按个人资产、田亩多少应纳国税数额。 并明文规定“敢 在两税之外加敛一文钱, 以枉法论”。新的法令看似公平, 好象从百姓实际出发, 事实却是欺骗百姓的手段。 百姓不可能从中受益, 反而受到更大的痛苦, 真正得 到好处的只能是封建国家和地主。 他们或是得到随时扩大税收的便利, 或是任意 进行土地兼并的便利。 事实如陆贽所言 : “大历中供军, 进奉之类, 既收入两税, 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加税时还谎称“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 然则“息兵已久, 加税如初”。 新的税制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反而使 农村景象更凋敝, 农民生活更窘困。 由此可见封建的税收并非社会主义税收“取 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对民脂民膏的搜刮,敲骨吸髓的剥削。难怪柳宗元感 叹:“呜呼 !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由此可以看出在《捕蛇者说》这篇文 章中所体现中的是作者对于当时的制度的不满和愤懑, 变成了作者对于百姓痛苦 生活的同情。
另外,在《古文观止》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到终南 山采菊东南下的陶渊明。 说他是隐士,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他的仕途并不得意。 他的不得志, 也让他不得不选择在终南山上孤独终老。 陶渊明在他的文章中也表 现出了他清高的形象, 在现在看来, 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那我们是否可以 理解为吃不到的葡萄说成酸呢 ?可是,无论是怎么样的心理状态,他能留下千古 传扬的名篇则是伟大的, 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那是有了生活的深刻体验后而蕴发 的真实情感,他并无过多的幻想色彩,却照样美丽。
还有的是在《古文观止》中,似乎总是有万古流芳的言论和思想,文人自有 办法“立德,立言,立志” ! 立德者,集大成的就是孔子他老人家了。于是,我 们现在标榜自己是礼仪之邦,三纲五常。立言,更好理解了,就是著书,要是文 化底子实在不行的话, 就弄个家训什么的, 以此来训诫不肖子孙, 外人看不到不 要紧,至少还有子孙看,要是计划生育没有普及的话,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可以 流传千秋了。
古文观止读后心得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