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刺绣源远流长
刺绣艺术历史悠久,古籍中称为“针”或“女红”,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麻葛、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运行穿刺,从而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系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和苏绣、汴绣等齐名,在滕州境内的鲁绣绣品,称为滕州刺绣。
“滕州刺绣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鲁绣的重要组成部分,滕州刺绣无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还是作为艺术品的呈现都达到了极高水准,基本上代表鲁南地区鲁绣的最高水平。”谈起滕州刺绣,我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昊德介绍说。
滕州“绣娘”吴迪是墨乡锦绣非遗传承人。
“我从小喜欢女红,精通传统针绣技艺,最初是跟婆婆学的,可以说是祖辈家传。”谈起“绣缘”,吴迪打开了话匣子。
据吴迪介绍,其先辈李程氏,是清末一大地主的女儿,心灵手巧,特别爱绣花,她做的针线活,深受周边十里八乡人的称颂;在1916年前后,李程氏偶遇一个从清宫廷遣散出宫的“绣娘”,当时讨饭来到她家,宫廷“绣娘”看到李程氏心地善良,女红活做得好,就在李家住下了,并把宫廷绣
“活路”教给了李程氏,宫廷绣其绣工精细,绣制的人物、鸟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就这样,李程氏把学到的宫廷绣“活路”一代代传了下来。
“非博会”大放异彩
“看,绣得真好啊,我们山东也有这么好的民间刺绣。”“真没想到,鲁绣出自滕州啊!”在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滕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前,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啧啧称赞。
在展区里,吴迪和她的作品成为博览会上的“明星”,她精湛的手工技艺博得与会领导、观众、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赞扬。
“滕州刺绣针法灵活,整齐匀称,疏密有致,且色彩鲜明,针法粗犷,具有民间朴实健康的风格。民间鲁绣中常见的绣法和针法有割花、插花、补绣、包花、拉花、挑花、纳纱、平针、切针、打籽等等。”谈起刺绣,吴迪如数家珍般给记者介绍起来。近年来,吴迪和她的丈夫李森致力于各种针法的研究和实践,终于使古老的鲁绣重新焕发生机。她在宫廷绣等基础上,摸索出了可绣中、西不同题材且有自己风格的乱针绣,栩栩如生,立体感更强。特别是夫妻二人精心创作出颇有地方特色的《墨子故里》、《龙泉塔》、《湿地风光》、《莲青绿洲》等作品,并为山东文化产业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滕州红荷湿地节等设计和制作纪念品,成为推介滕州的良好媒介。
在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作为滕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墨乡锦绣”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收藏品优秀奖”、“中国非物质文化展品奖”两项大奖。《墨子故里》、《名言名句锦绣篆刻》两项国家专利,《滕国故城》、《微山湖红荷湿地》、《江北水城》、《清明上河图》等锦绣画卷获得16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证书,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山东省文化产
滕州刺绣源远流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