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之比较??打招呼?发消息发表于 2010-12-7 16:45:06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中印两国同为文明古国, 同为发展中的大国, 同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又是邻国,都有在上两个世纪被西方列强入侵、欺凌的历史,理应携手合作,共谋发展。但,随着印度近年经济增长,国力增强,印度一些政客鼓吹中国威胁,以中国为假想敌,号召人心;又在欧美日的蛊惑下野心膨胀, 不满足南亚次大陆的霸主地位, 拼命扩充军力, 发展核武、造航母、核潜艇等,充当欧美制衡中国的马前卒。那么中印对比各具什么特点? 首先是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比较近些年来有很多不同角度的对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中国的发展的确是一个奇迹,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另外一个世界大国的发展——印度。他们的发展模式跟中国不一样,但是他们也取得了成就。将中国和印度的发展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发展的区别,是否能对我们的发展进行借鉴。在 70 年代时, 中国和印度的情况很相似。这两个国家的居民的收入非常低,因此有很低的储蓄率,因此国内投资的可能性很小,这就意味着要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很难。由于工作机会少,又反过来导致了低收入,所以整个国家就陷入这个循环当中。为了打破这个循环,中国决定实行开放政策以获得国际订单。因为国内投资的不足, 中国采取了吸引外资的策略, 这样中国还可以利用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这种政策就使外国投资者来到了中国,并且在这里建厂,新的就业机会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工业生产中。因此居民的收入增加了,这样的变化逐渐地增加了中国的储蓄,进而进行投资,对中国的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 不断发展的国内贸易也为打破这个循环做出贡献。由此, 中国便跳出了我们刚才所提到的贫困循环。与中国相比,印度处在一个更有优势的地位上。它有着同样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印度的英语水平较高, 金融系统也更加完善。印度决定更多地关注高技能的劳动力,更多地发展了 IT 服务业, 但是 IT 行业仅能雇佣 % 的劳动力, 大多数的家庭难以提高其收入。中国采取了经济学家所认同的发展模式:首先发展农业,然后逐渐实现工业化,同时发展服务业,这样使人们的收入从贫困逐渐过渡到中等收入水平。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在印度,服务行业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中国相比,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是其发展的主要约束。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相对落后的印度,只能通过寻求海外市场来支撑其第三产业。在印度的第三产业中,许多服务部门都承接了大量的跨国外包业务,这些外向型的经济部门岗位有限,而且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专业训练要求较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社会就业压力,事实上目前印度人口中 60% 仍滞留在农村。印度政府也认识到,无论是出于缓解就业压力的考虑,还是为了达到出口多样化的目标,都需要尽快提高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份额及其国际竞争力,没有制造业基础的第三产业,根本无法推动国内经济长期全面的发展。要吸收大量的农村人口就业,必须发展加工制造业。根据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 2010 年5月 26 日公布的《 2008 年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占比情况》,可从中得出中国和印度在对外贸易总额、服务贸易金额和货物贸易的对比情况。从上图可以得知,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上要强于印度,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影响力也大于印度。但是中国只是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从比较优势指数可以看出,中国从“质”的方面讲优势并不明显。印度的服务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很大比重。而从下图三次产业对中国和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 2000 到 2008 年,印度第三产业对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不断上升。而中国则是第二产业占主导。也体现了中国印度产业结构的不同。目前有不少人认为,印度的服务业主要靠高科技的软件业支撑。其实, 印度的服务业涵盖的范围很广,从印度官方的统计口径来看,其中最大的行业群还是批发零售、机动车及日用品修理、饭店旅馆业,接下来的行业群依次为金融、中介、租赁及房地产与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工作、其他团体、社会和个人服务,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公共管理与国防、社会基本保障等。也就是说, 是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软件业、通信业、商务处理、批发零售、房地产、物流、咨询、旅游、餐饮、电影制作、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等许多部门共同支撑了印度的服务业; 软件业尽管发展比较快,但其产值充其量仅占服务业的十分之一。一般来说,印度的私营企业控制着大部分的批发、零售和分销网络,政府则控制着金融服务系统。目前, 印度服务业中发展较快的是旅游、餐饮、金融、软件、租赁、广告、市场开发、电信和咨询业务等。印度在软件工程方面有一些非常优秀、世界领先的跨
中印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