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2页
第一页,共32页。
第2页/共32页
第二页,共32页。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与端午
第1页/共32页
第一页,共32页。
第2页/共32页
第二页,共32页。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zǔxiān)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第3页/共32页
第三页,共32页。
第4页/共32页
第四页,共32页。
第5页/共32页
第五页,共32页。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bàn suí)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第6页/共32页
第六页,共32页。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mǔ qīn)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第7页/共32页
第七页,共32页。
第8页/共32页
第八页,共32页。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ér qiě)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荡秋千
第9页/共32页
第九页,共32页。
第10页/共32页
第十页,共32页。
第11页/共32页
第十一页,共32页。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xǐ ài)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第12页/共32页
第十二页,共32页。
插柳的风俗,来源普遍存在三种(sān zhǒnɡ)说法:
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二因为清明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
柳戴柳以辟邪了。
三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第13页/共32页
第十三页,共32页。
清明(qīngmíng)美食
第14页/共32页
第十四页,共32页。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1、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bō bō),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 就会遭冰雹。
2、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3、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4、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病。
5、有些地方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第15页/共32页
第十五页,共32页。
清明(qīngmíng)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清明(qīngmíng)冷,好年景
清明(qīngmíng)有雾,夏秋有雨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清明谚语
第16页/共32页
第十六页,共32页。
第17页/共32页
第十七页,共32页。
第18页/共32页
第十八页,共32页。
第19页/共32页
第十九页,共
小学生清明节主题班会课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