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次参加黄河治理,状况和第一次大为不同,他是以“戴罪”之身来到黄河,将功赎罪的。那是在1841年4月,林则徐革职遣戍伊犁。当时黄河决口,周边州、县干脆受灾。道光帝令林则徐折回开封灾区“效力赎罪”。朝廷并派高校士王鼎,前往开封主持堵口工程,王鼎非常器重林则徐,希望林则徐能够戴罪立功,以免予发配。林则徐起早贪黑,全力以赴,到年底就完成了堵口工程,但道光帝还是下旨“林则徐仍往伊利”, 王鼎含泪和林则徐告辞,林则徐青衣小帽,踏上了遣戍伊犁的漫漫征途。王鼎回到府内,悲愤交加,自缢身亡,终以“尸谏”朝廷,希望皇帝有所悔悟。林则徐两度治理黄河,不管个人境况如何不同,他都抱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信念,知难而进,毫不退避,也天经地义地被后人瞻仰。
在治水利民的同时,他主动实行多种措施赈灾。首先,提出救灾和复原农业生产方法;其次,主见富人和官吏捐财、捐粮食,捐物资;同时还扩建了苏州育婴堂。
(指图)这是用于赈济灾荒的粮仓——江苏丰备义仓遗址。林则徐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提倡种植双季稻提高农作物产量。他任江苏巡抚时,还提倡各地充溢粮食储备,作为有备无患的长计。他把衙门后的房间改造成"丰备义仓",储备了粮食八千多担,这是一座具有规模的储存粮食的仓库。
(指图)林则徐在江苏抗灾后,全力组织救灾,为了使灾民刚好得到粮食,还亲自到现场,指挥发放灾粮,避开贪官污吏从中克扣粮食,中饱私囊。
(指图)1833年的9月,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当时江苏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林则徐忧心如焚,打算向道光皇帝奏报灾情,要求缓征赋税,赈发灾粮,但是皇帝先发制人下了御旨,不准缓征赋税。按朝廷规定不能以一个人的名义上书皇帝,而且过了9月份不准再报秋灾。但是,眼看假如接着征税,百姓只有饿死,并且可能引起民反。林则徐为了百姓的生存,也为了安定稳定,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杀头的危急,连夜写下了3000字的奏折,以一个人的名义上书皇帝要求缓征赋税。这就是出名的“单衔上疏”。在这篇奏折里,他描绘了灾区的惨状,阐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观念,之后道光皇帝怕灾民造反,只好准奏。林则徐这次单衔上疏在江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消息传开,百姓争相传抄林公用血泪写成的这份奏折。它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篇不朽的爱民文献。
(指图)林则徐在抗灾救荒中,不单单靠朝廷救济,还动员灾民开展生产自救,这就是林则徐亲自带领灾民参与修筑河堤的画面。
(指图)林则徐在江苏和陕西的救灾中,还解决了很多麻烦问题。他推行“当牛法”:林则徐见灾民因为没有食物,而杀掉耕牛,这样就影响其次年的种地,其后果特别严峻,因此他劝服农夫把耕牛典当给官府喂养,其次年再还给农夫,保证今后的农业生产得到复原。
(指文物)这本《使滇小草》是林则徐的第一部诗集,是他1820__年去云南任乡试主考官的途中,将沿途的见闻记载下来,整理成的诗集。
(指文物)《裕州水发,村民舁舆以济,感而作歌》1820__年,林则徐去云南,途经江苏裕州,爆发洪水,村民们站在没肩的洪水中,排成人墙,把林则徐送到对岸,平安地脱离险境。他深为感动,写下了这首扣人心弦的诗。
(指文物)《驿马行》、《病马行》:这两首诗也是他在去云南途中写下的。描写的是被养马的人克扣马草经费,使得马儿骨瘦如柴,饥肠辘轳,还要接着工作的情景。在诗
福建林则徐纪念馆导游词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