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圈层结构
第1页,本讲稿共20页
The Earth environment is composed of the interacting subsystems of air ,water, living things,erth’s Interior sphere (地球的内部圈层)
Basis for the division of earth’s interior sphere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地震波(earthquake wave):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
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 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
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地震波
纵波(P wave):
横波(S wave):
传播速度较快,
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
传播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介质
第9页,本讲稿共20页
?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构造组成密切相关,在不同性质与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显著的变化。
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把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存在两个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用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把地球分为三个圈层。
所以说,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第10页,本讲稿共20页
名称
深度( Depth )
纵波
(P wave)
横波
(S wave)
莫霍面
(Moho)
古登堡面(Gutenberg )
地面以下平均33km处
地面以下平均2900km处
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完全消失
莫霍面、古登堡面比较
第11页,本讲稿共20页
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外核s波消失,内核s波重新出现,说明什么?
第12页,本讲稿共20页
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Moho)最先由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Mohoroviche, 1857 - 1936) 于1909年发现.在莫霍面上下, km/ km/s左右; km/.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人们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到古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
第13页,本讲稿共20页
古登堡面 是1914年由美籍德裔学者古登堡(B. Gutenberg, 1889 - 1960)发现的. 在此不连续面上下,纵波速度由 km/ km/s; km/s到突然消失.此界面位于地下2885 km深度。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
莫霍面以上是地壳(crust),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mantle),古登堡面之下是地核(core)。
第14页,本讲稿共20页
以莫霍面与古登堡面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自地面向下依次可分为:
地壳(crust)
地幔(mantle)
地核(core)
三个圈层。
第15页,本讲稿共20页
圈 层
地 壳
地 幔
地 核
概 念
划 分
厚 度
物质组成
物质状态
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内核
外核
大陆地壳:平均为33km大洋地壳:约为5~8km 平均约17km
上地幔:地壳至地下1000km下地幔:地下1000-2900km深处
外核:地下2900km-5000km深处
内核:5000km以下
上层:花岗岩为主,硅铝层
下层:玄武岩为主,硅镁层
主要是富含铁和镁的硅酸盐类
可能主要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温度最低
固态
温度较高,固态
(上地幔的上 部:熔融状态)
温度很高
外核:接近液体
内核:固态
第16页,本讲稿共20页
自地壳、地幔到地核:
密度:
压力:
温度:
渐增
渐增
渐增
第17页,本讲稿共20页
地壳
岩石圈
地幔
地核
陆地
海洋
软流层
软流层
(asthenosphere )
位置:
特点:
地理意义:
上地幔的上部
物质呈熔融状态
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特别是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震源分布的地方。
第18页,本讲稿共20页
地球磁场
(Earth‘s magnetic field)
地球磁场示意图
地球内核物质为固态,而外核物质接近液态,液态铁的运动,就像在地球的“心脏”中建起了
地球圈层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