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时间与发报告时间,急诊心电图还要写明检查与发报告的具体时间到时、分。
其它(qítā)项目,即主要项目内容及要求如下:
心电图报告(bàogào)内容
第1页/共21页
第一页,者是一致的。
2、P-R间期 为P波起点至QRS起点的时间间期,称房室传导时间。一般在III或II导联上测量(cèliáng)。以秒为单位。正常值:。
第8页/共21页
第八页,共22页。
3、QRS时限 即Q波起点至S波终点的时间间期。为心室除极所需的总时限。正常值:成人。一般用V1V2导联测量(cèliáng)。以<110ms为正常,≥110ms,<120ms为室内传导延缓,≥120ms为室内传导阻滞。
第9页/共21页
第九页,共22页。
4、Q-T间期 Q-T间期是指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即心室激动所需总时间。一般在V4导联或T波明显(míngxiǎn)的导联测量。
正常Q-T间期与心率成反比,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正常Q-T间期为60到100次/分心率时Q-T间期对应最高值为至。
第10页/共21页
第十页,共22页。
5、电轴 电轴是指心室除极过程中,额面QRS环最大向量与X轴夹角的度数。正常额面QRS电轴为0~+90,通常用电轴不偏表示。超出此范围分别称为电轴左偏、电轴右偏。电轴测量(cèliáng)分目测法与查表法。
第11页/共21页
第十一页,共22页。
三、QRS波命名与描述原则:
(1)凡向上的波均称为R波,有两个以上向上的波,第二第三个分别称R′、R〞。
(2)第一个R波前如有负向波称为Q波。
(3)凡R波后面的负向波均称S波,第二第三个负向波分别称S′S〞。
(4)单独一个向下(xiànɡ xià)的波称QS波。由此可见,Q波永远在最前面,S波总是跟着R波后面,无单独Q波与S波。Q、R或S波电压≥5mm,用大写字母表示,<5mm用小写字母q、r、s表示。
第12页/共21页
第十二页,共22页。
四、ST段改变的描述 正常情况下ST段在等电位线上,部分有轻度偏移,向上抬高,向下水平型压低<。但V1~V3导联R波电压(diànyā)正常情况下可上斜型抬高,正常ST段时限在以内,一般不超过。凡超过上述标准为异常。 ST段改变分:抬高、压低与平直延长三种情况。
第13页/共21页
第十三页,共22页。
1、抬高与压低 ST段抬高与压低应描述其形态与抬高、压低的幅度。 ST段抬高形态:常见ST段抬高分弓背型、凹面向上型、近水平型、斜上型与斜下型五种。 ST段压低形态:常见ST段分下垂型、水平型(缺血型)、近似水平型(近似缺血型)与斜上型(单纯J点型压低)四种。
ST段抬高或压低的幅度测量:通常ST段抬高或压低测量基点为P-R段近Q波起点处(以前用T-P段做基线)。ST段抬高时测量以J点后8s处。
ST段抬高或压低的幅度一般用mV表示
2、ST段平直延长 通常ST段呈上斜形,后半部与T波升支难以区分。ST段平直部分达称为平直延长。ST段平直延长时ST段与T波夹角(jiā jiǎo)变锐利要单独描述。
第14页/共21页
第十四页,共22页。
五、T波 T波是心室的复极波。正常T波时限较宽,约之间。顶稍圆钝,升肢较缓慢,降肢较陡峭。T波电压:以R波为主导(zhǔdǎo)联T波高度应大于1/10R。但电压不能过高。肢导联T波电压通常,胸导联。T波方向:
(1)aVR导联必需倒置。
(2)I、II、V4~V6导联应正向并>1/10R。
(3)V3、aVF导联以R波为主时必须正向。
(4)III、aVL、V1、V2导联可正向、低平、双向或倒置。
发报告时必须认识正常T波特征,凡不符合上述特征的应描述清楚。书写心电图报告主要描述T波方向,如有电压异常(过高、过平、双向或倒置)同时描述清楚。诊断时就要根据描述判断T波是否异常。
第15页/共21页
第十五页,共22页。
六、U波 正常U波出现在T波后,方向与T波一致,时限约,电压不应超过T波1/2,肢导联U波电压<,胸导联U波电压<(三基要求),V2V3导联一般不超过,且T-U无融合现象。凡不符合上述标准为异常(yìcháng)。如以R波为主导联U波双向、倒置,或电压大于上述标准,或呈现T-U融合,应描述清楚。
第16页/共21页
第十六页,共22页。
七、心电图特征 除上述各项在相应项目上描述外,其他心电图特征均在此栏描述。如肢导联或胸导联低电压、电轴偏移、超过正常值的R波电压(如RV5、RV1、RI、SV5、SV1电压)、各种早搏的特征、房颤、房扑特征、房室传导比例、
心电图报告的书写规范化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