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君子研究综述.docx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君子研究综述
 
 
张剑平 罗琼宇
摘 要:君子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名词,它约束着中国古代人们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代社会,对于君子的研究从未停止,这些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君子的概念,对当代社会价值有品德称得上完美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君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仁”,“仁”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最为重要的是“爱人”,爱自己,爱他人,大爱无疆。关于“爱人”,有很多经典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等。君子的人格设计者是孔子,或许在宗教教义中,对人道德精神的要求是绝对而极致的,但孔子在设计君子人格理想时并不是将各种极致的道德品质全部加诸君子身上,而是使得这种人格形象既崇高又不玄远。孔子用“中庸”一词概括这种境界。
(2)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君子人格中的忧患意识,对于君子来说,“修身”“齐家”“平天下”中,“修身”与“齐家”只是针对小我而言,“平天下”才是君子的大我精神。君子人格的塑造中,忧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这一点在历史上就有着明确的体现。
(3)社会责任 忧患意识让君子对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一个具有君子品格的人,对社会有着重要的贡献。君子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极其重要,如果没有贵族地位,君子们修为自身也许尚无大碍,但如果要改良社会,在权利上还做不到。而使已有地位和财势的人听从圣人的劝导,又十分困难,所以我们不难想象,那时的君子身处怎样的窘境。但是即使如此,君子仍保留了对于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以此才能够成就真正的君子人格,真正地做到“大爱无疆”。
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君子研究
1.《论语》中君子的研究
《论语》中,君子一词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对于君子人格的讨论与研究,已经超越了关于仁义道德的讨论。由此可见,孔子对于君子的人格形象非常看重。
孔子对君子这一人格形象做了行为、品德、情感甚至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界定,而以往学者们常常更加看重孔子对君子在“仁德”方面的界定。其实孔子在赋予君子丰富道德内涵的同时,总是使其与君子在当时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相映衬,所以君子一词经常与“小人”“百姓”或“民”一同出现。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孔子的君子学说是以其具有特定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特殊的社会角色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讨论君子的人格时,需从社会角色出发来讨论,社会角色不同,成为君子的方式与条件也不尽相同。
2.《孟子》中君子的研究
孟子对于君子的研究沿袭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但孟子的研究核心,主要是从社会角度出发的,即君子人格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修养,是孟子的主要研究方向。
孟子对于君子的研究,可概括为三句话:“君子在其位”“君子强为善”以及“君子平其政”。“君子在其位”,君子的行为方式,与其社会地位的关系非常大,只能从“在位”的角度来看。《孟子》中,君子可以直接被翻译成官吏或官员,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孟子对于君子人格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君子强为善”,“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这段话中,君子可以被翻译为圣人,有道德的人。对于孟子来说,“在其位”并不是一个君子的全部,仅仅只是一个基础,拥有了社会地位后,在道德上要有所建树,有仁义之心,为民之心,才能成就君子人格。“君子平其政”,在拥有了社会

君子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