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有不少人常把“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朱子家训》误以为是朱熹年作,其实《朱子家训》有两个版本:一是明代朱柏芦所作,也为大家所熟知;一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作,却鲜为人知。作为朱氏后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此澄清。
朱子家训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有不少人常把“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朱子家训》误以为是朱熹年作,其实《朱子家训》有两个版本:一是明代朱柏芦所作,也为大家所熟知;一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作,却鲜为人知。作为朱氏后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此澄清。
“朱熹家训”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名仲晦,别号紫阳,又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今属江西),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聚理学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最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朱熹《家训》虽然成书于八百多年前,但其内容所放射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家训出自安徽怀宁冶塘《亮景堂朱氏宗谱》:
君子所贵者,仁也。臣子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聆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愤而报横越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天也。人能如此,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食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朱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506字的《朱子家训》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柏庐学问一脉承袭于宋代大儒朱熹,虽然相差四百多年,但是利他、群我的处世精神一脉相承。他父亲在抵御清军时遇难,他扶着母亲、带着弟妹辗转流离,极是辛苦。清朝统一天下后,他无心为官,在乡里教授学生,潜心做学问,说“读书志在圣贤”。他的学识很渊博,但他更重视人的品德培养。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
朱熹与朱柏庐的家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