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页 共 曾在《学问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17]一文提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外显的学问制品,解决了大脑工作记忆加工不足的问题,以外存补充内存,提高了思维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以其非线性结构,更加清楚的表征了概念(思维导图中称为关键词)的相互关系,促进了新旧学问的融合。连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不断优化脑中的学问网络[18]。而概念构图和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就是对大脑学问和想法进行碎片整理并不断优化的过程。
认清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起作用的机理,也就不难辨别它们的能与 不能。诚然,概念图给出了一种好用的学问表示手段,基于这种手段,学习的效率、深度都有所提高,延长应用到小组探讨、预习、复习、汇报、头脑风暴等,都有不错的效果,思维导图亦然。但概念图没有解决根据什么逻辑去表征的问题,思维导图也没有解决如何去激发思索和如何去整理思维的问题。它们都只是工具,用好了能发挥很好的效果,没有用好反面效果也会有的。事实上,我听到许多人反应,说思维导图是给聪慧人用的,聪慧人越用越聪慧。这样的提法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是全无道理,这主要是由于聪慧人脑中已形成了优秀的思维模式,但思维质量不高的人由于大脑中的优秀模式不足,运用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虽能在肯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激发思索、理清思维,但对于形成新的高效模式作用并不大。因此,要想更高效的发挥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功效,从根本上提升思维的质量,对运用者进行思维技能的训练特别重要,也特别必要。
比较: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核心差异
前面论述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核心共同点,可以用可视化、非线性和认知工具来概括。事实上,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关系始终被争辩,存在着等同论、不同论和无需区分论[19][20][21],2004年以前,国内较多文章认为两者完全一样,只是名称不同而已。2004年,赵国庆和陆志坚[22]对二者进行了辨析,认为其在历史渊源、定义、对学问的表达实力、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其后,将二者加以区分的探讨呈现上升的趋势。2006年,杨凌从定义、学问表征的方式、创作的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比较[23]。Davies则对概念图、思维导图和论证图(argument mapping)这三种不同的认知工具进行了深化的比较[24]。但另一方面,将二者混同的现象依旧存在,而且还比较严峻。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区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