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制瓷工艺及其发展脉络研究.docx耀州窑制瓷工艺及其发展脉络研究
耀州窑制瓷工艺及其发展脉络研究 本文关键词:脉络,工艺,研究,发展,耀州窑制瓷
耀州窑制瓷工艺及其发展脉络研究 本文简介:【摘要】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六
大名窑”之一, 宋代“八大民窑”之首。
制作胚体的时候,还要将切成块的熟泥,经过反复的揉搓、甩拍、推掰、卷合,这是为了排除泥料中的气泡,进一步增加泥料的可塑性。
二、成型工艺以及装饰工艺
成型是瓷器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器型是一件瓷器的基础。耀州窑瓷器主要以日用类为主,主要的器型有碗、盏、盘、杯、罐、洗、碟等。耀州窑的成型工艺主要有轮制、模制和捏塑等。“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反映出当时工匠主要是用转轮拉坯的成型工艺制作胎器的。
唐代时期,成型工艺主要就是轮制、模制和捏塑。五代时期,大型的圆器
主要是轮制成型, 小件的器皿则常采用模制成型。 宋代的成型方法主要以轮制拉
坯为主,模制为辅。 宋代耀州窑的模具兼有成型和印花两种功效。 金元时期的耀
州窑成型工艺仍延续宋代的手法,但已不及宋代。
陶车,亦称陶钧、轱辘等,是陶瓷拉坯成型的主要工具。宋代以前都是木
制的陶车转盘, 宋代改为石制陶车, 同时对陶车转轴进行了改进, 从而提高了旋转速度,也增加了旋转时长。而且石制的较重,比木制的更加稳定、平衡。陶车的改进是耀州窑成型工艺的一大进步。
一般来说,上釉以及用釉色在胎体上绘制出花纹等,通过釉来起到美观作
用,也属于装饰工艺。 但这里与成型工艺相对应的装饰工艺, 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手法,对器胎本身进行改变以达到装饰效果的装饰工艺。
唐代时期,耀州窑主要的装饰技法有贴花,后期开始出现划花、戳印花,纹样较为简朴。五代时期,以划花、剔花最为特色。划花纹样线条流畅、灵动飘逸。剔花装饰精美华丽极具浮雕美感。 此时纹样较为简单。 宋代主要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等,以其独创的刻花技法最具特色。纹样趋于多样,多为写实题材,如植物、花卉等。到了金元时期,耀州窑装饰工艺仍以印花、刻花为主,图案或简洁或繁缛,装饰题材仍以牡丹纹居多。
耀州窑装饰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划花、剔花、刻花以及印花工艺。划花工艺出现在唐代晚期, 以五代和北宋早期的作品较为典型是用竹签或刀具等尖状工具在器胎上划出阴刻的线条。 线条流畅,随性洒脱, 有一种轻灵愉悦的美感。剔花工艺出现在五代, 以北宋早期的作品较为典型。 耀州窑的剔花工艺是在成型的胎体上先划出纹饰的轮廓, 然后将轮廓线之外的部分完全剔除, 类似于古
3
代石刻中的减地法。 图案厚重,精美华丽,层次感丰富, 具有浮雕的特征。 但是,剔花工艺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一方面是大面积使用减地法会造成胎体过薄, 而且制作过程麻烦;另一方面是剔花会造成大量的缝隙, 在施釉时难以填平这些缝隙,容易造成漏釉的现象。 所以,结合剔花和划花的特征, 一种独具特色的刻花工艺诞生了。耀州窑的刻花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刀法,多倾斜进刀,靠近纹饰
轮廓线处的刻纹较深, 外侧较浅。 也有先沿轮廓线直进一刀, 再倾斜削去轮廓线
周围部分,称为偏刀或者双刀法。 这样既有剔花艺术的浮雕之感, 又不至于太过
凹凸使釉不能填平刀痕。 刻花工
耀州窑制瓷工艺及其发展脉络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