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干谒诗比较研究
冯学敏
摘要:在诗歌发展鼎盛的唐朝,干谒诗以数百首之众偏居其中,是诗人为求显达而倾心尽力之作,当时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曾作过干谒诗以求荐举,李白和杜甫也不例外。本文拟从唐代干谒诗的兴起及繁荣、李白谒诗语言风格之比较
干谒之诗,既是为有求于人而作,自是少不了对权贵之人的恭维和吹捧。而这些,体现在语言风格方面,又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
李白性情高傲,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的诗歌创作通常不愿被格律束缚,因此,多采用古体诗的创作形式。
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若无云间月,谁可比光辉。
秀色一如此,多为众女讥。君恩移昔爱,失宠秋风归。
愁苦不窥邻,泣上流黄机。天寒素手冷,夜长烛复微。
十日不满匹,鬓蓬乱若丝。犹是可怜人,容华世中稀。
向君发皓齿,顾我莫相违。
这首《赠裴司马》是李白于天宝五年所作,语言风格清新明丽,他在诗中以织女自喻,因姿色秀美而被平庸者妒嫉,从而失去了夫君的恩宠,整日里愁云惨淡,不思妆奁,枉费了倾世容华,借此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委屈心情。此篇一改干谒诗华丽夸张的赞扬,用女子意象做比,也可谓是干谒诗篇中的一股清流。当然,李白的干谒诗并非都是如此,他也有对权贵大肆吹捧的诗篇,如《述德陈情上哥舒大夫》。不过,就总体而言李白的干谒诗更偏向于表现自我,追求独立人格,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禀赋,即便干谒也不愿过分卑躬屈膝,阿谀奉承。
与李白喜好古体诗不拘格律不同,杜甫似乎更喜歡五言排律这样一种形式。以五排做干谒之诗,于杜甫而言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种诗体既要求声韵对偶的整齐合律,又要求辞藻典故的富丽精工,在写作难度上远超其它诗体,能够在充分展现诗人才学的同时以一种庄严雄丽的风格来达到歌功颂德的目的。例如《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一诗,杜甫在诗中极力铺排汝阳王的功德,首先以群臣表率冠名,又言其德行之崇高,以“千里骏”、“九霄鹏”相喻,赞扬他忠君爱国,孝义持家,在诗的最后,才以古人作喻,委婉提出自己的诉求。整个诗篇,用律齐整,一气呵成,既达到了颂扬权贵的目的又展示了自身绝世的才华。杜甫困居长安十年,倍偿艰辛,他走上干谒之路并非自愿,也没有当年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负心态,而是时常以卑恭的言语入诗渲染凄苦的现状,委委屈屈,乞愿权贵的垂怜,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也为杜甫日后“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打下了基础。
四、李白与杜甫干谒诗内容心态之比较
干谒诗作为唐朝诗歌的一个门类,又是为了请谒权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形成了自身的一种定式:开篇赞颂对方的门第学识,随后夸耀自我才能,在最后收束点题,委婉表明自己的意愿。在这个看似固定的模式之下,李白和杜甫用不同的经历和才学,演绎出了两种不同内容,不同心态的干谒诗篇。
李白的干谒诗,最大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他在诗中自比甚高的夸耀,像《上李邕》一篇: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邕乃是当时的名士,李白干谒于他,首句便以大鹏自比,大鹏鸟乃是《逍遥游》中所描绘的神鸟,在庄子哲学中象征自由和理想,李白年少自负,心中充满了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他在这里极力夸大大鹏鸟的神力,无异于对自身才能的炫耀。末二句借了《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的典故,规劝
李白杜甫干谒诗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