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doc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悲欣交集唢呐这种响器从国外传入不到 700 年, 成为西北部人民喜闻乐见的乐器,红白喜事都可以用唢呐来高歌一曲。唢呐声起, 从层层叠叠的芦苇荡里激越而鸣。众鸟高飞, 报以同样热烈的回响。正在引起热议的电影《百鸟朝凤》用最复古的方式, 讲述了一个传承的故事, 也完整地展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遗落的珍贵民俗文化。焦三爷的焦虑, 一如所有民间艺术传承人的焦虑, 当时代大潮席卷而来, 那些传统手艺人正在失去传承。倘若没有列入非遗传承,唢呐在乡间真有可能失传。 2006 年5月20 日, 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 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离不开的乐器――唢呐,重新又出现在人们面前。《得胜回朝》、《百鸟朝凤》这些流传上百年的音乐也得以继续流传下去。 2016 年, 由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 首度将非遗传承的培训与推广纳入了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 57 所大学中。在今年两会上, 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层面上来讲,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越来越重视的。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前行从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后, 马盛德就开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相关的工作,只不过当时这项工作被称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古琴申遗过程,我基本全程跟了下来。”经历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飞速发展 15 年的马盛德说,那时候文化部还没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部放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那时候没有人知道古琴, 这门艺术在人们视野里是非常边缘化的艺术门类,更不要说地方的保护了。”现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的马盛德回忆说,他很高兴地看到,“非遗”申报成功后,现在各种古琴学习班涌现出来, 不仅是孩子学, 更多的是城市白领在学, 大学里也有很多学生自发组织的古琴琴社、昆曲剧社等。现代人通过这样一门艺术, 得以和古人有了精神上的沟通。马盛德说, “跟过去比,古琴和昆曲的发展在这 15 年间是翻天覆地的。”也正因如此,国家文物局将 2016 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定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一线工作的颐和园副园长秦雷表示:“近些年, 从社会到政府方方面面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视性在不断加强。这种重视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我们形成了统一的理解, 由文物保护、古迹保护等形成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统一概念。而且,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我们的专业性、科学性是在不断加强的, 在文化遗产的管理方面对于弱化商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赢得了普遍关注的大形势下, 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的进步是不能否认的。” 2015 年, 中国土司遗产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申报成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 48 项, 位居世界第二,另有 43 个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此前历时 5 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于 2011 年 12 月结束。普查结果显示,全不可移动文物 766722 处, 包括新发现文物 536001 处,复查文物 230721 处。 2013 年3 月,国务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