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临床用药评价
*
*
第1页,本讲稿共28页
主要内容
与药物作用有关的基本特点
药物吸收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特点
药物生物转化的特点
药物排泄的特点
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
*
第2页,本讲稿共28页
新生儿临床用药评价
*
*
第1页,本讲稿共28页
主要内容
与药物作用有关的基本特点
药物吸收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特点
药物生物转化的特点
药物排泄的特点
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
*
第2页,本讲稿共28页
与药物作用有关的基本特点
水电解质调节能力弱,肾排泄能力低
血浆蛋白含量低,与药物结合能力弱
血脑屏障不健全
胃酸浓度低,胃肠蠕动弱
肝功能不完善
*
*
第3页,本讲稿共28页
日龄变化对药物代谢的差异大
个体差异明显
病理状态下,生理功能变化显著
与药物作用有关的其他特点
*
*
第4页,本讲稿共28页
经口给药的吸收
胃粘膜发育不全
胃酸分泌少
胆汁分泌少
胃肠蠕动缓慢
主动转运机制弱
药物吸收的特点
*
*
第5页,本讲稿共28页
口服青霉素G、氨苄西林时,生物利用度增加
口服红霉素的血药浓度峰值出现晚
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减少
腹泻、缺氧时多数药物的吸收减少
胃肠蠕动缓慢,延长药物吸收时间
*
*
第6页,本讲稿共28页
注射给药的吸收
皮下注射容量小、吸收少
肌肉注射不宜较大剂量和多次注射
静脉给药问题
刺激性药物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药物渗出引起组织损伤
药物高渗引起的颅内出血和坏死性肠炎
*
*
第7页,本讲稿共28页
药物分布的特点
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
脂肪含量低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
水盐代谢调解功能弱
*
*
第8页,本讲稿共28页
降低血药峰浓度
减弱药物最大效应
药物代谢缓慢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水溶性药物到达靶器官速度加快
细胞内液少,药物在细胞内浓度增高
细胞外液多
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
*
*
第9页,本讲稿共28页
脂溶性药物游离浓度增高
血脑屏障不完善,脑组织脂质丰富,易出现神经系统反应
血浆蛋白浓度低
蛋白与药物亲和力低
胆红素含量高,竞争置换
如水杨酸类、磺胺类、夫塞米和维生素K3
脂肪含量低
蛋白结合率低
脂肪含量低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
*
第10页,本讲稿共28页
游离型药物和游离的胆红素容易通过血脑屏障
容易引起核黄疸
有利于脑膜炎的药物治疗
皮质激素、四环素、维生素A可引起脑脊液压力增高及脑水肿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
*
*
第11页,本讲稿共28页
药物容易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尤其导泻药和利尿药
苯妥英钠、皮质激素影响钙的吸收
雄性激素和同化激素加速骨骺融合
四环素与钙盐形成络合物,影响骨质生长
水盐代谢
水盐代谢调解功能弱
*
*
第12页,本讲稿共28页
药物生物转化的特点
新生儿肝脏的酶活性低
I相反应酶(氧化、还原或水解)
出生一周后达成人水平
II相反应酶(甲基化、乙酰化)
乙酰化酶出生后4周达成人水平;
葡萄糖醛酸结合酶在出生后8周达成人水平
*
*
第13页,本讲稿共28页
吲哚美辛、水杨酸、氯霉素的t1/2延长
地西泮t1/2延长至38~120小时
苯妥英钠t1/2延长至30~60小时
氨茶碱t1/2延长至14~58小时
*
*
第14页,本讲稿共28页
药物排泄的特点
肾小球数量少
肾血流量少
肾小球滤过率低
尿液pH值低
对水盐调解能力差
以原形排泄的药物排出速度下降
*
*
第15页,本讲稿共28页
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过敏、第八对颅神经损伤
抗癫痫药物:中毒时发作增加
除卡马西平外,对认知功能的损伤
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防止感染
*
*
第16页,本讲稿共28页
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一 对药物反应超敏
吗啡的呼吸抑制
强心苷、水杨酸易发生中毒
氯丙嗪诱发的麻痹性肠梗阻
糖皮质激素诱发的胰腺炎
*
*
第17页,本讲稿共28页
二 药物导致溶血、黄疸
药物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G-6-PD缺乏或维生素E缺乏的新生儿发生溶血几率增加
利福抑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使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升
凡能抑制肠蠕动、抑制肠道菌群、损害肝功能的药物,使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升
*
*
第18页,本讲稿共28页
新生儿核黄疸
胆红素脑病:新生儿血循环中胆红素过高,导致脑神经细胞中毒,出现核黄染
血中胆红素过高,面黄、眼球黄染,手足心黄染,伴有精神差、嗜睡、高热、
新生儿临床用药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