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理论教学思考.docx舞蹈艺术理论教学思考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集中了雕塑化的肢体语言,即可听的音乐旋律与可视的美术色彩造型等诸多元素的艺术形式,让表演者能够从视觉和听觉的方位来表达人类的意识,奔放的情怀以及不同的情感。在舞蹈舞动的过程中,它将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刚进入高师就读的学生年龄大多在十八九岁,他们喜爱舞蹈,可塑性强。虽然其中有些舞蹈基础较差,但大多还是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特别是来自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参加过各种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活动和农村劳动等生活实践,无形中就令他们掌握了很多“地方民族舞蹈语汇”、“劳动舞蹈语汇”。如何将这笔“生活财富”转化为“艺术财富”是教师需要更多耐心去解析的问题。
解决学生怕“羞”的心理
很多学生初学跳舞时都担心自己的动作“土”,舞姿不美。他们的心理一紧张就容易造成动作变形,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久之则形成自卑心理。作为教师,要即时鼓励学生,哪怕是发现其细微的长处,甚至不防用一些善意的谎言鼓励学生。这样,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敢于大胆地跳,形成良性循环。
解决学生学习舞蹈基本功的问题
舞蹈基本功的练习是非常枯燥而辛苦的,很多学生所以放弃了学习。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训练内容。对于有些难度过大的内容,学生难以掌握,就会失去信心,严重者还能使其产生抵触情绪,无故缺课,造成基训课无法实行。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先易后难的训练原则,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选择学生容易掌握的训练内容。高师学生一般都有十八九岁,身体可塑性相对
来说较差,在柔韧性方面不能要求过高,如果盲目训练,急于求成,强拉硬扯就很容易受伤,严重的还会造成终身创伤。
老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不要求一次到位,但必须方法对,淡化局部,
优化整体,要求学生能够用流畅的语言叙述训练内容的名称、方法、
步骤以及训练动作和培养水平的关系,提升他们的表达水平和传授知
识的水平。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单一动作到组合动作,从模仿动作到
创新动作。舞蹈组合动作丰富,连贯性强,便于记忆。优美多变的舞
姿,诗情画意的展示能吸引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舞蹈教学的组
合大致可分训练性组合、表演性组合。采用哪种组合,解决哪些问题,
培养什么水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例如:神韵训练就有它
训练的独到之处,它以情唤神、以神表情,外部体验内心、神态气息
交融,内外情感协调统一,外部情感与姿态的细微变化都发自内在,
情系内心,通过动与神情与韵的协调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又
如训练性的小跳、中跳组合,针对性强、见效快。反复的屈膝直弹能
提升小腿,脚腕的灵活性,增强膝关节的对抗水平和大腿的韧力、爆
发力。长期坚持训练,能使弹跳轻松到位,动作自如优美。对塑造人
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有重要作用。表演性舞蹈组合具有欣赏性和实
用性,它能够是优秀舞蹈作品的片段,也能够是独舞的精粹。选择舞
蹈组合,应从两个方面努力: (1)选择舞蹈组合要有广泛性,要在多民
族舞蹈中择用优秀的片段,用多民族的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舞蹈语
汇培养学生。(2)选择代表性强的舞蹈组合。即组合的本身需具备浓郁
的民族个性,应深刻地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艺术特征,特别要注意
选择那些在我国举办的文化娱乐、节日庆典等演出活动中经常出现、
比较普及、广泛流传的民族民间舞蹈
舞蹈艺术理论教学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