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 书》
东晋·郭璞 原著
李定信 白话简评
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 所谓葬,就是藏。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后来演化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阴宅和阳宅两个概念。
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
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等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群居的村落、墟镇、城市、田庄等。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
要葬的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
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降而为雨。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即尸体保留得长久,或骸骨能长期存在。同样,如果这种同类生气,感应到活的遗体,即人子身体,也将得到福利。就称之为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原文: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盛而应,鬼福及人。
【详解】 生气生万物,人之所以生,就是因为生气的聚合所致。凝结的生气,就成为人的骨骼。这种为生气所凝结的骨骼,直到人死了,皮肉腐烂了,而独留骨骼,因此骨骼还是原来的生气。所以葬或藏,就是使外来龙脉同类的生气反纳入独留的骨骼,以资荫骨骼生气旺盛,使之庇荫骨骼同时感应遗留的人子活体,这就是葬乘生气的道理。《青囊经》说,反气纳骨即乘生气旺盛与否,都能感应及人。乘得旺盛则得福,吉利。乘得不旺盛则得鬼,不吉利主凶。
原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详解】所以铜山在西方崩倒了,他的生气扩散到同类生气铸造的钟,在东方也会受到感应而鸣。树木到了春天发叶生新枝,室内的粟到时候也会发芽,都是因为地中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生气发生作用的。
因为生气是土(即地)生的,生气的阴阳气斗争变化行走,就是因为地变化运动的势,也就是说观地运动的势就知道阴阳气正在斗争、变化。观地运动的势静止了,就知道阴阳气斗争统一了而静止聚积。所以古人葬乘生气,就是要使生气不扩散,即不噫而为风,而能聚积反气纳骨,就称之为风水。
明代徐善继《人子须知》说:“水为气之母,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聚,有水以界之,无风以散之。皆言风与水,故谓之风水。”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葬书》说:“气为水之母,有气斯有水。”不是说“水为气之母”。既然云气生水,就不是水导气了。风是生气噫而成风,所以风也不会散生气。
地理术称为风水术是不太适合,应该称为乘生气术,因为土生生气,生气生水,或称为土水术或龙水术,比称风水术要适宜。
原文: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详解】扦好风水的方法,即葬法。得水为第一紧要,其次是藏风。因为水是生气生的,所以有水就表明有生气,水源长,流量大,则生气旺盛,因此葬法以得水为上。
所谓藏风,并不是历代地理术者说的把外来的风藏起来,这种风是藏不住的。也不是完全避外来的风。因为风是生气噫而成风。所以藏风的意思应该使生气不噫,即是说扦坟墓或扦住宅应该注意生气的扩散,例如坟墓的密
葬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