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中的艺术手法.doc《所罗门之歌》中的艺术手法摘要:托尼? 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女作家, 《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以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一个黑人男性的成长经历,继而转向对整个黑人民族的关注。本文在对小说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从哥特式的描写风格、象征手法和时序颠倒的叙事技巧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研读, 以期更好探析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手法。关键词:哥特式; 象征; 时序颠倒托妮? 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该小说自 1977 年出版后一直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好评和读者的喜爱。《所罗门之歌》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闪烁着光辉。在这部小说的艺术手法上, 莫里森不仅借鉴了欧美文学的传统模式, 而且因其与非洲的渊源, 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题材和艺术手法。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 分析莫里森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其在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意蕴。 1. 哥特式的描写风格气氛、事件和人物的神秘与恐怖, 在非洲裔美国黑人作家的哥特式幻想中得到了开发。莫里森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取创作题材, 探索了当代非洲裔美国黑人经验的哥特方式, 使人感受到了哥特小说这种神秘、恐怖和死亡的特征, 利用生命的魔力、神秘和恐怖, 颂扬了生命的美好、真实和潜在的价值。《所罗门之歌》中的神秘色彩、恐怖气氛充斥着整本书。幽灵、鬼怪或者超自然现象频繁出现也会增加小说恐怖, 阴森神秘的气氛。哥特式小说的场景一般设置在古老的、阴暗的、偏远的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故事的发生地点之一是麦肯?戴德的家, 戴德对应的英文“ dead ”是死亡的意思, 这也就预示着戴德的家就像地狱一般,是黑人女性的地狱,生活在其中的人痛苦不堪。露丝说: “我住在一幢了不起的大宅第里,可那房子却把我压成了小包裹”(胡允桓, 2005 ) 。因此,戴德的家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哥特式的背景。莫里森所描写的氛围,使故事充满了惊悚感。她甚至不是直接描写环境的恐怖, 而是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记忆来描写。这种哥特式的背景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身临其境。在《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姑姑派拉特拥有神奇的超自然能力,她在母亲难产死后自己挣扎着出了子宫。派拉特出生时肚皮像后背一样光滑,没有肚脐。派拉特还能像魔术师一样改变自己的身高,像巫师一样使用药草给人治病,并用巫术帮助受丈夫冷落的露丝成功怀孕; 她告诉露丝会生个儿子,并准确的预言出奶娃出生的日子; 她能和灵魂对话,她时常可以看见死去的父亲, 聆听父亲的教诲, 与父亲交流。莫里森正是通过哥特式超自然元素在故事情节中的运用来体现派拉特代表了黑人文化的精髓,是黑人文化的代言人和领航者。此外, 莫里森小说中夸张、荒诞的描写俯拾即是, 这些荒诞的、超自然的现象营造的奇特效果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引起读者在迷惑、恐怖之余的深层思考。 2. 象征手法在《所罗门之歌》中, 各种象征意象遍布全书, 相互呼应。其中,“飞翔”和“姓名”是最重要的两大象征。这两大象征相辅相成, 构成小说的两大叙事主线,对揭示小说的文化主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小说中广泛运用了黑人会飞的神话, 表达了被贩卖为奴的美国黑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小说开头就提到史密斯身背一对“宽大的蓝绸翅膀”打算从慈善医院的房顶起飞, 然而围观的人却没有把这当做自杀行为, 而
《所罗门之歌》中的艺术手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