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隐士吴镇与隐逸文化.doc元末隐士吴镇与隐逸文化摘要:元代吴镇的艺术创作既有元代书画普遍的时代性风貌,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显示出独特的高逸风格。这跟中国传统文人隐逸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关键词:中国隐逸文化; 吴镇; 艺术风格元代前期以赵孟?\ 及其影响下的名公大臣、翰林学士为主流, 赵孟?\ 追求复古风尚, 提倡魏晋风度, 但赵氏官位显赫, 他的艺术创作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贵族的色调。以 1352 年为界, 元代后期朝政腐败, 皇室争权, 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士大夫隐逸江湖、混迹市井,情寄书画聊以自慰。元代后期的吴镇、张雨、倪瓒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高士, 他们的艺术创作都能不落赵氏流派之樊篱。隐士们矫矫不群的气质, 简逸朴实的风格, 用笔酣畅率意, 孤傲的个体精神尤显。这种精神也是对中国文人特有的隐逸文化的发展, 隐士书家在元代书坛逐渐凸显出来, 成为反映元代书法风尚不可或缺的一脉。元代隐士和中国隐逸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 隐士这一角色总是为人所津津乐道, 他们有着不同时人的高洁品格、学识渊博、恬静淡然归隐山林。隐士们创造了山林文化, 对中国诗、书、画、印的发展都有很大的贡献, 另外, 他们还以自己独特的言行举止流芳百世。隐逸文化思想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于孔子, 孔子是以一种超世思想实践其积极入世的主张的。“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孔子隐逸思想是超世的也是入世的,他的目的都在于“守道”,无论是隐还是仕,都须“志于道”。隐逸思想的另一根源是老庄思想。要苟全性命于乱世之中, 保持人格的自由独立尊严,就必须隐。“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 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卷三十六《庄子传》故而我们可知这种隐逸思想根源于儒道两家,且对后世影响巨大。历代知识分子在认为时局不利于仕途政治时就会自动选择一种不仕的隐居生活, 随历史发展这种隐居不单是指位居山林与山气野兽为伍与外界隔绝的, 逐渐变化为市隐和朝隐等更多形式的隐。论及元代, 陈传席在《精神的折射――中国山水画与隐逸文化》中总结元代隐逸思想: “元代士人的隐逸是一种对社会的整体性的退避。元人的隐几乎囊括了历史上所有隐的类型, 有迫不得已的隐, 有仕隐兼可的隐, 有隐不绝俗的隐。与元代经济生活、世俗生活相联的是元代隐士身居尘世而精神超脱, 无意人世却隐而实俗的隐逸生活。”通过陈传席的解释我们可知道, 元代隐士的隐逸是社会性的, 乃至于身在朝廷, 心却向归隐。在元代产生巨大影响的赵孟?\ 也经常有辞官归隐山林的愿望, 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也是先仕后隐, 还有且隐且仕的王蒙等。元代以后的隐士很少终生隐居在深山, 他们大都混迹于世俗小巷, 既有庭园之隐, 也有吏隐, 有市隐, 也有朝隐。元代社会的特殊性和知识分子隐而不绝俗使得元代隐逸之士借助元曲、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以抚慰苦闷、压抑、无奈、闲适的心。元代隐士平时的生活也是清闲的, 他们游荡于山水之间, 寄情山水书画。为了表现自己的脱俗, 元代隐士书家的风格不拘时风, 上追古人, 品逸高格。元代大文人很少有不会作书作画的人,
元末隐士吴镇与隐逸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