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新进展.doc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新进展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引发胶原异常积聚所致。临床表现为过度牛长, 侵犯邻近组织, 呈瘤样增牛, 故有“蟹足肿”之称。由于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 目前尚无规范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现对瘢痕疙瘩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就目前研究发现单纯手术治疗通常会有 55% 以上的复发率,其原因可能为手术刺激创面成纤维细胞异常分泌胶原蛋白。故为降低手术发生率, 可采取皮下、皮内缝合, 创面较大者行皮瓣转移术, 人工合成移植物等关闭切口。采用单股丝线比多股丝线缝合炎症反应小, 缝线尽早拆除, 避免缝线处复发为新的瘢痕。放射治疗现有浅部 X 射线、电子线、β射线等, 据统计单纯放射治疗的有效率高低不等,差距较大,但复发率可达 50% ~ 100% ,丰要是成熟的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对放射线不敏感, 而术后 24h 内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对放射线敏感。故可行分次放疗, 放疗量达 l0~ 15Gy 即可。 Kal 等总结并发现手术切除后 2 天内进行放射治疗,治愈率达 65% ~ 99% 。 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 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长, 减少胶原蛋白及粘多糖的产牛。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已是预防和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方法。但单独应用副反应较多, 临床上常与手术联合应用。钟水君等在治疗耳垂瘢痕疙瘩中, 于手术拆线后 l 周在原手术切口处分点注射曲安奈德 10~ 40 mg/ml ,每 2周1 次,共 3~4 次,随访 1 年效果满意,副反应少。白冰等研究发现, 术中切缘处真皮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组, 其治愈率明显高于未注射组。卢吴等术前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每 3周1 次,共 3~4 次, 待症状好转后, 手术切除瘢痕组织, 7d 拆线, 随访 2年, 治愈率 % 。由此,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无论术前、术中及术后注射都切实可行,但哪种方式更为有效,有待进一步对比探讨。 手术联合硅凝胶治疗硅凝胶即藕合二甲基硅氧烷聚合体, 其作用机制可能为硅胶膜贴敷使得瘢痕组织低氧, 表皮水分含量增加及瘢痕组织内温度增加等, 从而使得角质细胞的水和状态提高, 牛长激素的分泌得到改变, 造成纤维细胞功能与胶原蛋白的产牛受到影响。而 Deo liveira 等研究发现,硅凝胶和非硅凝胶膜贴敷对瘢痕疙瘩和增牛性瘢痕都有效, 且两者之间的治愈率没有明显差别。虽具体的作用机制不明确, 但因其安全性与有效性较好, 在临床上目前已得到普遍应用。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后, 可单独应用硅凝胶覆盖整个创面,也可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应用,每日使用 12h 以上,持续 4~6 个月,治愈率达 80% 以上。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瘙痒等,在移除硅凝胶数天后消失,无需特殊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可继续使用。 手术联合压力治疗压力疗法是以弹性织物持续加压于伤口愈合部位以达到防治瘢痕的目的。其作用机制是持续的压力作用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成纤维细胞活性降低, 胶原蛋白合成下降, 胶原酶活性增加, 螺旋状胶原纤维重新排列成平行型胶原纤维, 瘢痕组织缩小。常用的方法有捆绑弹力绷带、穿戴弹力织物,成功的关键在于“早、久、紧”,压力保持在 ~ kPa , 每日停歇时间最好不超过 30min ,持续 6~ 12 个
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新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