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段便哭了,一向哭到读完文章。残疾史铁生的失魂落魄缓缓埋入我心中。他的母亲出现了,儿子走后,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儿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日,担忧着在病中苦痛挣扎的儿子。她不愿儿子得病,更不愿看到儿子放弃生命。作为母亲,她真的能变更什么吗?她仍旧做着该做的全部事,没放弃,努力着。实在等不下去了,儿子原委怎样样,他到地坛了没?心情是否恶化?于是偌大的园子里,不知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就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母亲恒久不平凡。
在一次谈话中,聊到了《我与地坛》。我说:“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为我看到了史铁生所说的’有过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听母亲的话,给母亲带来了麻烦……”说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来,似乎心中什么东西被点燃了,那火扑不灭,火苗在大脑里一蹦一蹦的,泪水不住地涌出来。
那时,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样说哭就哭,也能牵强限制心情,可是《我与地坛》总有一种让我哭的东西,或许就是母亲吧。史铁生冲母亲喊:“我可活什么劲”是有缘由的,缘由不在他。而我和母亲的争吵,无一不是我的过错,而我总喜爱苍白地狡辩。
很是惊奇,为什么《我与地坛》成为了我的泪点。是对生命的感悟吗?可这须要冷静地思索,哭的心情波动是极大的,并不冷静。那又是为什么?此刻,我猜应当是对母亲的愧疚。我看到史铁生在明白母亲时的追悔莫及,便觉得我和母亲在一齐的时间有一种紧迫感。再看到母爱的宝贵、无私、包涵和呵护时,不禁反思自我的行为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担忧、哀痛、和心灰意冷。
或许我已长大,可哭的时候仍是个犯错的孩子。如今我明白哭是没用的,我该去做一些事情,别让等待,成为缺憾。
随着年龄的增长,接着思索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3
我与地坛——原先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扶轮问路,那么好手好脚的人,你们可曾向前方迈出过脚步?
不是想说他对生有多么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说他对死有多么透彻的远眺,更不是想说他对命运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挣扎,那些语句太泛、太虚,对每一个曾被上帝无情摆布的人都适用。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宝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说,“期望”又有什么用呢?“期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到达的前提下才成立呢”?“期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可笑可悯。
我并不认为他是多么坚不行摧的“钢铁人物”,你以为谁都是保尔柯察金?现实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总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结疤了,又复痛,复流血,复结疤,只要这血还是温的,还能流淌,那么便不必在意它会痛,会流出,这样孤勇,直至最终安静理解它的冰冷与枯竭。
正是由于这“写”,这比言语更为私密,更为透彻,更为生生不息的本领,才使得他的这生,在死的对立面上,恒久存在。恒久无力,但恒久坚韧。
人老了,多靠回忆活着。可是还是一种情景,像他这样的情景,因着回忆随时有无可持续的悲伤,才须要这样提前透支回忆,透支情感,透支热忱,若无足够幸运,幸运得不被亲友遗弃、渐忘,那么必将是春水东流的万劫不复。
其实这幸运,未尝不是取决于自我。这生,值得死来敬畏。这生,真实得让每一个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问自我:健康的自我,是否向前方也迈出过脚步?
2022《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