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口间距.doc雨水口的间距
雨水口的间距
雨水口的间距
雨水口的间距
【篇一:城市道路路面雨水口设置间距的探讨】
城市道路路面雨水口设置间距的探讨
前言 :
雨水管渠系统时由雨水口、雨水管渠、检查井、数较一般地面大得多,因此余水历时、迳流历时、降雨总历时三者的起始点基本相同,累
积入渗量极小,其曲线 h 可看成与 x 轴平行、接近 x 轴的一条曲线;再者由于路面相对平坦,死水曲线与累积
入渗量曲线 h 可近似看作重叠。
流域汇流过程
图二中各条曲线 t1 ,t2 , ?? , tn 为等流时线,每条等流时线上各点的雨水流至集水口 a 的时间是相等的,集流时间( t)是流域边缘线上的雨水流达 a
点的时间。
在地面迳流开始后不久, a 点所汇集的流量仅来自靠近 a 点的小块
面积上的雨水,这时较远处的雨水仅流至中途,随着产生迳流和降
雨时
间的增长,在 a 点汇集的流量中的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当流域边缘
上的雨水也流达 a 点时,这时全面积汇流, a 点的流量达最大。因此,
相应于流域集流时间的全面积迳流产生最大迳流量,又称极限强度
法。 全流域迳流在集流口出现的流量来自 t 时段
内的降雨量。
三、雨水口泄水能力与布置
雨水口泄水能力
雨水口的泄水能力与雨水口的型式、箅前水深等因素有关。由《给水排水标准图集》(合订本) s2 (下)(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的“雨水口(一) 铸铁井圈 ”章节可知,经过 1:1 的水工模型的水力实验(道路纵坡 3? ~% ,横坡 %,
箅前水深 40mm ),各类雨水口的设计泄水能力如下 :
表一 雨水口泄水能力表
雨水口的间距
雨水口的间距
雨水口的间距
由于杂物的阻塞作用,雨水口实际泄水能力应乘以 ~ 的系数,
在后面的
算例中,系数选 。 雨水口布置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4] ( gbj 14-87 )第 至 条规
定: “雨水口的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
水口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型式确定。 ” “雨水口的间距宜为 25 ~50 米。
注: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 ” 当“道路纵
坡大于 时,雨水口间距可大于 50m ,其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
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的数量或面积应适当增加。 ”
根据雨水迳流理论,当道路坡度大时,水流速度变快,汇流时间 t1
变短,坡上的雨水口对雨水截留作用减小,雨水流往下游,同一坡
度的道路越长,下游汇流的水量越多。但是,从暴雨强度公式还可
以看出,道路越长,则径流时间越长,暴雨强度越小,对下游雨水
口的影响程度不易确定。因此,设在道路低洼处
的雨水口数量与类型须计算确定。
四、雨水量计算方法 路面迳流系数
迳流系数的大小与覆盖面类型有关,根据《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5]
(1997 )规
表二 路面迳流系数
雨水口间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