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长治古村落之十六
寻访长治古村落之十六
古韵安昌:挥不去的繁华记忆
本报记者 张一博 许福勇
“安昌”这座承载着美好期望的村庄与那些简单依附于地理位置、姓氏家族的村庄俨然不同,细细品味寻访长治古村落之十六
寻访长治古村落之十六
古韵安昌:挥不去的繁华记忆
本报记者 张一博 许福勇
“安昌”这座承载着美好期望的村庄与那些简单依附于地理位置、姓氏家族的村庄俨然不同,细细品味,它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期待着每一位探寻真理的读者。
漫步村中,仿佛行走在字里行间,在村内众多的庙宇、城阁和坍塌不全的城垣,以及一块块残碑断碣中,一点点揭示出安昌经历的沧海桑田,它们默默讲述着古老村落的兴衰,让人从这些细微的历史脉搏中渐渐体会出这个古老村落的不同寻常之处。
东西阁上眺望古今
今天的安昌隶属于郊区马厂镇,是一座2700多人的大村庄,村里干净整洁,一派祥和。3月5日,当记者来到安昌村的时候,已近中午,忙碌的人们正在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各家各户的厨房里也渐渐传出了切菜、做饭和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我们的采访也在村民黄堇纨老先生的陪同下开始了。
黄老先生是一位退休语文老师,今年65岁,编写村志是他退休后的主要工作,也因为对村庄的热爱,他把这项工作当作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业,为后人留下最有价值的记忆。
黄老先生首先带记者来到了东阁。他说,村里原本有东阁、中阁和西阁,在东西走向上一字排开,原本是用来防御土匪和战乱的。中阁最高,但不幸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通电的缘故不得已拆掉了,只有东阁和西阁在一次次重修中得以再生。
顺着黄老先生的指引,走过曲折狭小的台阶,记者登上了东阁。站在阁楼上眺望,几乎整个村子都在眼里了,视线极好。他给记者讲述道:“在东阁的两边原本是厚厚的城墙,用来抵御土匪入侵和战乱,现在城墙早已不见了,只留下东阁耸立在村边,和西阁遥相呼应。其实这些阁楼就是古安昌的城堡之门,至今关闭城门的门枢石臼依然完好。阁上的碑记中也清晰地记录了匪寇的肆虐和百姓在荒蛮的时代里为求自保的措施。”
安昌早在明正德年间就已成镇,《潞安府志》记载“潞城六镇:曰黄碾、曰安昌、曰微子店……”明朝皇室沈王对安昌镇重修三嵕庙甚为看重,不惜出钱、出粮。清朝顺治年间《潞安府志》中“各乡有社仓……潞城四社在城、南垂、安昌、黄碾。”当时的安昌可谓盛极一时,辐射周边十几个乡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村里的三官庙前,黄老先生指着一块断成两截的石碑说道:“这上面记载着清朝乾隆三十年安昌的商号竟多达15家,涉及盐店、铁铺、当铺、杂货铺、绸缎庄等,有三合号、恒昇号、文盛号、增盛号、方兴号……农商并举的局面不仅繁荣了安昌,更为潞商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安昌村行走,仿佛越走离历史越近,但是那些满载着记忆的残垣断壁似乎又时时刻刻宣告着那段繁华的历史早已远去。或许,只有在东阁或者西阁上极目远眺,才能让每一位想了解安昌的读者看到历史深处那段挥之不去的灿烂记忆。
双层墓葬全国惟一
2011年10月6日,在安昌村一家建筑材料工厂里,两辆大型挖掘机正在取土扩建场地,突然,挖掘机司机一声惊呼:有古墓!企业负责人在命令停工并隔离保护后,迅速将此事上报。
10月8日,经过
寻访长治古村落之十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