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语文与对联——《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致同学们.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和对联
--《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致同学们
亲爱的同学们:
当你们步入新的课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呈如今你们面前。
以往,我们总认为语文是枯燥无味的东西,翻来覆去就那么一些字音啊、字形啊,其实不然,我们的汉语文除了有“思维和交际高中语文和对联
--《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致同学们
亲爱的同学们:
当你们步入新的课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呈如今你们面前。
以往,我们总认为语文是枯燥无味的东西,翻来覆去就那么一些字音啊、字形啊,其实不然,我们的汉语文除了有“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这一共性之外,它还有着下面的特点:
1、古老而优美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化汉字,虽然形体发生了很大的演变,但方块字的特征始终没有改变。正因为这种独特的形体构造,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就有了书法和篆刻这一艺术瑰宝,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在历代不同的书法艺术家笔(刀)下,,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这是任何拼音文字都无法比较的。随着输入法的不断创新,汉字更增强了无穷的生命的活力。
2、丰富而兴隆的语音
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形成语流,就自然地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音韵美。再加上文学家、艺术家们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在节奏、平仄、押韵等方面刻意追求,在上下、轻重、快慢、缓急等方面精心加工,,在中国文学中,,就出现了姜夔这样的精通音律的佼佼者。他所用来记录曲谱的
“工尺谱",为后人研究宋词音乐的原貌,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3、承载着汉民族的文化文明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全赖于一脉相承的汉语和汉字这一载体.
而对联,那么高度集中地表达了汉语文的这些特点。
对联,俗称“对子”;假设将对联书写、经过装裱可以悬挂或将对联书写、雕刻在门柱、石壁等处,那么这样的对联就叫做“楹联”。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艺术中一种雅俗共赏、应用广泛的特殊品种.
对联兼具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对联又以其高度凝炼和深沉的文化底蕴,虽古老而常新。明清以来,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的倡导和参和,对联这一艺术品种更得到了长足的开展。不单文人雅士对对联情有独钟,稍通文墨的达官显贵也以对联附庸风雅。在民间,对联更得到广泛应用,门宅店市挂对联,节日庆典、婚丧寿喜贴对联,园林亭榭、祠堂庙宇题对联,亲朋好友赠对联……题赠、自勉、吊死慰生、讽人劝世……叙事、抒情、说理、言志……对联早已不是“诗余"、不是文字游戏,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
中央电视台1983年开场,春节期间开展全国性的迎春征联活动;1984年11月5日,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1985年元月,学会会刊《民间对联故事》创刊。对联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更得以为群众所承受和喜欢。如今,翻开网络,输入
“对联”,随意就可以搜到许多对联和对联故事。
对课、对对子一直是传统语文启蒙教学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课堂中假设引入对联的学习和欣赏, 并向课外拓展延伸,不单可以增强语文课堂的知识性和兴趣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情,进步认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优

高中语文与对联——《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致同学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rozn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