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诗词五首》
[学习目的]
1。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字词。
、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和才能。
5。重视古下载)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矛盾心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小结: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提醒,因此总是蕴涵着感情。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 (精品文档请下载)
七、探究赏析(幻灯片16)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精品文档请下载)
例: 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出,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精品文档请下载)
学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用“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用“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用“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了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比照. (精品文档请下载)
用“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用“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八、 总结
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精品文档请下载)
《赤壁》
一、新课导入(幻灯片25)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百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役的风云人物。杜牧经过此处,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
(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作者介绍(幻灯片26)
杜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那么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写作背景(幻灯片27)
诗写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时,(842—-—844年)他过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蒲昕西北长江南岸),有感于三国时代英雄的成败,借题发挥,虽以地名为题,实那么咏史怀古. (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字词检测 (幻灯片28———29)
折戟(jǐ) :折断的戟 。戟,古代的兵器。未销:没有完全锈蚀。
将::磨光洗涤。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朝时的遗物。
东风::台名,曹操所建,故址在如今河北临漳。二乔:江东乔公的二个女儿,都是东吴的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精品文档请下载)
五、诵读欣赏(幻灯片30)
1。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
,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六、课文分析(幻灯片31――32)
师生互相交流讨论.
问题: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
赤壁之战周瑜的成功,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尔性,否那么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络?
前两句是叙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是议论,告诫统治者不要有幸运心理
七、探究赏析(幻灯片33――35)
学生反复品读考虑以下问题: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又发岁月流
八上七《诗词五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