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初探.doc纪录片创作初探作者简介: 侯一凡( 1991 ―),男, 汉族, 山东平原人, 研究生在读, 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研究方向: 广播电视艺术学。摘要: 近年来, 伴随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本文从实际拍摄经验出发, 去探讨纪录片创作的核心点, 分析得出促进我国纪录片创作良性发展的策略。关键词:纪录片; 创作; 《我把我讲给你听》; 策略纪录片创作常面临着拍什么、怎么拍、怎么编排、如何播出等一系列的问题。实践出真知,本文便以笔者制作《我把我讲给你听》(以下简称《我》)的实际经验为例结合纪录片的相关理论来探讨纪录片创作,一并分析促进我国纪录片创作良性发展的策略。一、纪录片创作的良好势头 2014 年1月1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 34 个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必须播出 30 分钟以上的国产纪录片。 6月8 日与 16 日,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与上海纪实频道分别上星播出,地面纪实频道的上星播出,打破了央视“一星独舞”的时代, 纪录片正式步入“多星闪耀”的时代。 201 5 年3月 17 日至 20日, 亚洲阳光纪录片大会暨厦门国际纪录片大会成功举办。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契机下, 各路人马纷纷试水纪录片创作, 中国纪录片的创作驶入了“高铁时代”。二、纪录片创作的核心点(一) 选题。纪录片创作不能泛泛而谈, 它需要有一个点, 需要一个较为集中的事件承载体。选择一个创作方向, 选择一个领域, 选择一个事件才有可能创作出集中、生动、意义饱满的作品。换句话说, 纪录片作为一门视听艺术,题材的选择非常重要,只有选择独特又充满价值的题材, 才能给人以全新的视听享受, 使人眼前一亮, 从而具有作品成功的收视群体保证。笔者认为,选题成功与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其一, 选题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可以为社会进步带来正能量。选择的题材应该是为普通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 且具有一定的社会行为引导性, 观众收看后能对自我行为以及社会行为进行反思, 从而促进观众群体的精神进步以及整个社会的思想进步。其二, 选题要有一定的人文意义, 对于观众认知自己的情感、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爱情婚姻等都有一定的帮助。其三, 选题要有一定的艺术意义, 题材的选择应本着充分运用纪录片创作艺术与技术的原则,让整个拍摄过程成为拍摄内容与拍摄技术相互促进的过程。《我》是一部反应山东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纪录片, 其选题可以说不仅具有引导广大优秀研究生投身支教、建设西部的社会意义, 而且具有传递温情, 延续支教精神的人文意义, 更因为其时间跨度大、素材量大的特点具有了宝贵的艺术意义。(二) 人物。纪录片不能离开人这个主体, 即使像《微观世界》、《迁徙的鸟》等这样的纪录片也把片中的主体做了拟人化处理, 并赋予了其极强的人文主义色彩。人物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纪录片的永恒主题, 纪录片是有义务去关注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人物是整个纪录片创作所围绕的核心, 所有的事件都应该围绕着他, 只有这样, 作品才能集中饱满。“要始终明确,归根结底纪录片关注的还是人的艺术,通过纪录片的创作, 能使受众感受到生活的道理, 感受到生活的起伏和波澜, 反映出人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来。”①《我》的主要人物就是支教团成员王春月, 同时她也
纪录片创作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