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页 共 14 页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验汗水才出实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慧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得到了许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化思想使我感受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最终解开“人的语文实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改变多姿,敏捷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老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相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细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支配;“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信任学生,敬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值成学习的主人,信任他们有巨大的学习潜能,信任他们有无限的创新实力。几十年来,于老师始终恪守这种信念,始终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化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详细的相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养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擅长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假如离开了对人的培育,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见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实力和思维实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妙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育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育我们老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老师还是阅历丰富的老老师,都要不断学习,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实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学问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惊讶。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高校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学问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究和开发学问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知我们“读书乐无穷”,告知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验告知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妙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妙的种子”。这就须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学问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终归是孩子,有调皮的,有性格倔强的,有特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敬重每位孩子的别出心裁,老师就要擅长去视察他们的特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看法尤其令我敬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忱,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才智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究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
《岁月如歌》读后感领悟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