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第一节中国青铜文化的出现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青铜器以其雄浑古朴的造型、绚丽精美的纹饰, 弥漫着远古的气息, 给人以深沉凝重的历史感。而青铜文化主要是指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揭示的青铜时代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这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是青铜时代的遗物, 主要是指青铜器, 此外还有陶、瓷器、木漆器以及玉器、石器等等; 另一个方面是当时人们活动留下的遗迹, 包括房屋、村落、城址及墓葬等等。除物质文化以外, 也包括当时人们创造的精神文化, 例如文字和艺术等。中国青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第二节中国青铜文化的特点世界各国及各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不仅不尽相同, 而且各地的冶炼铸造技术水平发展并不平衡, 有的很先进, 有的很落后。曾是世界文明最早发祥地的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最早使用青铜器, 距今约有 5000 多年的历史。其次是欧洲地区, 公元前 10 世纪前后, 欧洲人已用失蜡法铸造铜器。再次是与中国的青铜器制造年代相仿的、约有 4000 多年历史的古代印度。在印度河流域,青铜铸造技术显示出了高超的技艺, 匠人们熟练运用热加工、冷加工和焊接技术制造青铜器具。非洲地区稍晚, 比中国晚了 100 0 多年。埃及在公元前 1567 —前 1085 年之间已发明了较为先进的冶炼设备——脚踏风箱。美洲的青铜史大约是公元以后的事了,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所以中国的青铜器制造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早的,而且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与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相比,中国的青铜文化还有其他两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具有“藏礼”作用的青铜礼器体系。在我国出土的青铜中有大宗的礼器, 这在世界青铜器家族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我国青铜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奴隶制社会中,青铜礼器被统治者用来祭天祀祖、歌功颂德、宴飨宾客, 同时它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陪葬品等。可见, 青铜礼器在我国早已被权力化、制度化、神秘化了, 它早已不是一般的实用器了。在中国历史上,“以礼治国”是古代政治独特的领导艺术。以“周礼”为代表的礼仪体系,贯彻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在中国, 把奴隶主贵族制度以物质化形式来体现的青铜礼器, 鲜明地以器的多寡与不同的组合形式来区分不同的地位、身份和价值,如天子九鼎之类。“九鼎”就是指青铜礼器在使用与陪葬时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商代盛行以一觚和一爵配对组合。奴隶主贵族墓葬中发掘出的“觚与爵”组合的, 套数越多就代表身份越高。西周盛行鼎和簋的组合, 尤其盛行“列鼎”制度。天子是九鼎八簋, 诸侯是七鼎六簋, 卿大夫是五鼎四簋, 士是三鼎二簋, 由高到低, 由多到少, 都有一定的规矩。这种青铜器组合形式体现了一定的等级功能,了解这一点对于分析青铜器本身及其文化背景都有重要意义。第二,大量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这就是中国青铜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青铜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的特征。世界各地的古青铜器绝大部分都没有铸刻铭文。只有印度河流域等古代文明发达的地区曾发现有少量刻有铭文的青铜器, 这与中国有大批. 铸刻铭文的青铜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 青铜器的历史价值主要由铭文来体现。众所周知, 商周时代距今已很遥远,由于历史的变迁,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献极少,只有《尚书》、《诗经》和《春秋》等几部。就是这仅有的一些书籍, 经过历代传抄, 也早已不再是原有的面貌。因此, 要想根据这些书籍资料对上古历史有一个比较真切的认识, 是很困难的事情。而青铜器铭文, 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 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没有经过后世的修改,保留了当时真实的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正如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序中所言:“说者每谓足抵《尚书》一篇,然其史料价值殆有过之而无不及。”著录先秦有铭青铜器近 12000 件的《殷周金文集成》一书,是目前收录古今中外金文资料较为详备的著作。据 1985 年版《金文编》统计: 先秦的金文单字 3772 个, 已识字 2420 个, 未识字 135 2 个。第三节中国青铜文化的分期一般把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 萌芽期、鼎盛期和转变期。萌芽期是指龙山时代, 距今有 4500 — 4000 年;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时代, 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 延续时间约为 1600 余年; 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至秦汉初期, 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 不仅数量大减, 而且也由原来的礼乐兵器而演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一、萌芽期中国青铜文化起源于史前时期,这个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期。传说自黄帝以来,相继有颛顼、帝喾、尧、舜等人为天
青铜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