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黄河颂》四步教学设计.docx1
公开课《黄河颂》四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3、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
⑵ 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⑶ 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⑷ 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朗读练习:
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⑴ 学生自由朗读。
⑵ 推荐同学读一读。
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1、思考质疑:
4
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认真思考,通过读诗歌:
⑴ 你读懂了什么?
⑵ 你还有哪些疑问?
(出示思考题)
2、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⑴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⑵ 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独特的特征。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
⑶ 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表明整篇诗歌都在对黄河进行赞颂。为什么在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
⑷ 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诗歌最后两句为什么重复?
⑸ 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它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
⑹ 这首诗是属于风格豪迈的诗歌,而我们曾经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是属委婉含蓄的。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6
⑺ 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
⑻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3、教师明确:
⑴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这是一个喑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⑶ 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的目的是引起听众的注意,知道是歌唱黄河的歌。前面的朗诵词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有引言的作用。
⑷ 最后两句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这里用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⑸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诗中类似于此的比喻还有两个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6
公开课《黄河颂》四步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