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态环境
第1页,本讲稿共47页
第2页,本讲稿共47页
第3页,本讲稿共47页
第4页,本讲稿共47页
天空不在蔚蓝;
田野已无影无踪;
阳光已不在明媚;
海洋已不平运动———飞机飞行
臭氧层
中间层:大气分子开始电离——无线电通讯
过程
热成层:空气分子电离成原子、自由电子等—火箭
逸散层:大气稀薄,地心引力微弱---人造卫星
过程
组
成
过程
过程
第15页,本讲稿共47页
第16页,本讲稿共47页
大气圈破坏后果
最引人注目的是
氧气浓度增高:易造成火灾
氧气浓度下降:低海拔区居民会有高山反应
温室效应
臭氧层空洞
第17页,本讲稿共47页
第18页,本讲稿共47页
1995年1月23日, 联合国大会考虑到保护臭氧层对地球生命的紧迫性,决定每年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像一巨大蓝色水滴
第19页,本讲稿共47页
组成:由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
地下水等组成的圈层。
水的重要性
形成过程:第一场雨—酸雨—汇集成原始海洋
第20页,本讲稿共47页
第21页,本讲稿共47页
蔬菜水果大约含水量90%
鱼的体内含水量80%
一个成年人含水量占体重的60%~70%
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达2/3以上
第22页,本讲稿共47页
人类对水圈的破坏
江河的污染
地下水开采
湖泊的消失
。。。。。。
第23页,本讲稿共47页
4. 生物圈
概念:指地球上全部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
形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促使生物圈的形成。
第24页,本讲稿共47页
三、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
整体性
区域性
开放性
第25页,本讲稿共47页
(一)整体性
某些组分孕育了其他组分
各组分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各组分间有物质能量流相互沟通联系
第26页,本讲稿共47页
第27页,本讲稿共47页
水
生物(植被)
大气
地貌
土壤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28页,本讲稿共47页
自然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同时某一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
黄土高原:草肥水美—大兴土木— 森林砍伐—水土流失
CO2 增多——气候变暖——冰川消融
《京都议定书》
第29页,本讲稿共47页
(二)区域性
纬度差异(热量条件)
经度差异(水分条件)
垂直差异(海拔高度变化)
地带性差异
第30页,本讲稿共47页
沿经线(南北)方向线更替
自然带与纬线平行
纬度差异(热量条件)
第31页,本讲稿共47页
经度差异(水分条件)
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沿纬线(东西)方向更替
自然带与经线平行
第32页,本讲稿共47页
垂直差异(海拔高度变化)
第33页,本讲稿共47页
非地带性差异
由地貌、海陆分布、岩石性质、洋流等因素影响
东西两侧反映出非地带性特点
南美洲南端,由于地形阻隔,
斯 山 脉
安 第
森
林
荒
漠
第34页,本讲稿共47页
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
非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地带性
{
{
{
水平地带性
第35页,本讲稿共47页
外来因素:太阳——光、热、水等差异
内部因素:地壳运动——形成不同地质地貌
环境差异
原因
第36页,本讲稿共47页
热带雨林带
第37页,本讲稿共47页
温带草原带
第38页,本讲稿共47页
热带荒漠带
第39页,本讲稿共47页
极地冰原带
第40页,本讲稿共47页
(三)开放性
系统
封闭系统
孤立系统
开放系统
物质 能量
选择性开放
对内:火山、岩浆
对外:紫外线……
×
×
×
第41页,本讲稿共47页
四、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
太古代(38亿—26亿年)
代表生物:原始生物——
第一节 生态环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