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唐代科举对唐诗带来的影响.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唐代科举对唐诗带来的影响.docx浅析唐代科举对唐诗带来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它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到清光绪卅一年 (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前后后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 可以说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像王昌龄、孟浩然、李商隐这一类大家在写应试诗都感到力不从心。阮阅《诗话总龟》 中提到:“省题诗自成一家, 非他诗之比也。首拘于见题,则易于牵合;中联缚于法律,则易于骈对;若非游戏于烟云月露之形,可以纵横在我者也。王昌龄、钱起、孟浩然、李商隐之辈,皆有诗名,至于作省题诗, 则疏矣。”诗缘情而作才可见其真、其美,将内容固定在一个题目之下,往往容易束缚诗人的思想感情,加上格律的限制,更难吟咏性情、抒发高远志趣。宋人孙明复亦注意到这个现象: “唐之制, 专以词赋取人, 故天下之士, 皆奔走致于声病对偶之间。 ”科举是国家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那么绝大多数文人为了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就得迎合科举考试作诗的标准, 这使得整个社会都追求统一的诗歌, 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偏向单一化、模式化,不利于诗歌朝多样化发展。
(二)诗歌沦为名利的附庸
诗歌被作为一种考察人才的标准时, 它就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一般来说,写诗是为了抒发诗人内心情感,无论是写景抒情、咏物言
志、即是感怀、边塞征战等等,都是缘情而作,自然而生。但是当诗歌被放当政治层面上时, 它可以作为名利的敲门砖时, 就会引发不好的社会风气。韩愈在《答吕毉山人书》 就表达了担忧虑: “方今天下入仕,惟以进士、明经及卿大夫之世耳。 其人率皆习熟时俗, 工于语言,识形势善候人主意, 故天下靡靡日入于衰坏, 恐不复振起。 ”文人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变得重利, 就易于轻利,诗歌本来是高雅之作却不免成为名与利的附庸品, 用诗歌去吸引贵族官吏的眼光, 诗歌沾染俗世
之风。计有功曾说: “唐诗自咸通而下,不足观矣 气丧而语偷,声烦而调急,甚者忿目偏吻, 如戟手交骂。 ”可见当时风气如何, 诗歌地位如何。
三、以诗取士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寒门之士亦能进入到上层社会,步入仕途,这极大地鼓舞了一大批人的读书热情。在当时,进士及第非常困难,
万里挑一的几率使得当时流传一句话叫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也就是说到了五十这个知天命的年龄考取进士还是算比较年轻的。 即使如此,大多数人依然还是疯狂地追求读书进士给人带来的荣誉。 这一社会现象会促进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使当时的人们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进一步可能出现诗歌人才, 而进京科举也促进了一个人员的流动,文人阅历的丰富也增加了优秀诗歌出现的可能性。
(一)科举为诗歌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科举制度推行后, 中下层阶级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才能獲取仕途,
这必定会推动一个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文人凭借诗歌跻身于官僚
阶层,受此带动, 越来越多的会加入诗歌创作的行列中去,这为诗歌
创作活动的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为了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家家户户都愿意让孩子学习文化,学诗、写诗成为一种流行风尚,这
就将诗歌从小众化转为大众化, 从上层流行下移到民间活动中, 扩大
了诗歌的创作活动范围,从而增加了优秀诗歌产生的可能。 “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

浅析唐代科举对唐诗带来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青松松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