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往事依依》,是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写的一篇回忆往事的散文。这篇课文被安排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以“金色年华”为主题的第二单元,不难看出,编者的目的很明显——意在唤起中学生的青春激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并以此为之奋斗!
它上成文学欣赏课:尤其是对于这样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器官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当做到“品读妙词、佳句”活动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也存在两个问题: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我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很难驾驭学生。二、缺少活力,很难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而且发现学生对于美妙词句的点评还很不到位,这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平时的多加练习。
导入新课后,学生上台利用投影仪展示积累的有关描写“春”的古诗文,四个字的美词、俗语等。内容可丰富了,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的对象,爱春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感受篇优美散文的构思之美。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发问,互相解答。这下可热闹了,学生提的问题可多了,请看下面颇为精彩的镜头:生:作者为什么不说小草光明正大地长出来,而是“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生:这里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说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长出来了。生:“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能否换成“叫”?生:不行,因为“叫”只有听的意思,而“闹”字不仅有听到,还有看到的。师:解答得非常好。“闹”字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叫,还有蝴蝶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天的繁花似锦的景色。如古诗文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这个意思,真是一字传神。生:文章最后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赞美春天,为什么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生:因为三个比喻句按人的成长过程来排列,这样排列整齐,很醒目。生:“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义是什么?生: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满了希望,但要抓紧时间,把握时机。生: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到人?这时全班学生沉默了,老师笑着说:“怎么样,没有同学会解答吗?需要老师帮助吗?”学生们高兴地说:“需要。”师:写景中写人是为了表现人们热爱春天,在春天里,人们以充沛的精力、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现春天的奋发向上。一个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又一个个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解答,学生们争着抢着提问,各抒己见,同时还兴致勃勃地听着别人的见解,老师的点拨。下课时间到了,学生还迟迟不愿结束这堂研讨课。〔分析与反思〕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
5
“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安恩和奶牛》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构思却很巧妙;语言也很朴实,但人物形象却很鲜活。
像《安恩和奶牛》这样的小说,初一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特点,但是要真正读懂人物,还需要我们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因此我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读懂人物作为本文教学的关键。这样也使得教学目标比较简明,即在读懂人物中理解小说的主题。在课上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读懂《安恩和奶牛》首先要知道,它是出自约翰尼斯延森的故事集《希默兰的故事》。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在丹麦几乎家喻户晓。安恩这个形象其实就是作者所要歌颂的故乡的农民的代表,作者的意旨在于赞美故乡人的那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简朴而健康的生
往事依依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