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究
摘要: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水资源的污染以及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不完善,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问
(二)实行地区试点
在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时,首先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首先进行试点工作。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城市系统,海绵城市理念一定要与城市系统相结合。试点项目要模拟城市的基本生态环境,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公共建筑、城市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湖泊以及居住小区、甚至包括商业综合体等开发项目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与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并将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与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实现路径。基于上述原因,建议试点区域应该选取生态基础比较好的地域,并对雨水洪涝等资源的利用存在潜力的城市小区、高校等等。在这些区域进行试点工作,试点的效果将比较明显,而政府也要对试点地域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再者,要实现公众参与创建
海绵城市,市民的参与程度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市民参与监督时,将提升自身对于生态系统保护的原则、低影响、高利用率的开发理念植根于公众之中,让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公众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行为。
(三)完善建设规范制度
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中,其建设的规范制度与传统的城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海绵城市在规划时极为重视排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所以在制定制度和规范时,需要将这二者融入到制度体系中,对城市中的降水和雨水利用也列入到规范化管理和使用中,为城市水资源的管理提供完善的规范和制度,从而促进海绵城市功能的实现。因此在海绵城市规划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将雨水管理也列入到城市的规范制度中,加强对城市将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储存和应用,还要加大水环境污染的治理,这样能够使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得到优化,是城市的用水更加科学,这是实现海绵城市功能性的重要要求。
(四)修复和保护“天然海绵体”
天然海绵体即森林、湿地、湖泊、草地等城市周边的自然蓄水资源,这些资源在净化水体、调节水流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一定要把修复保护天然海绵体当做核心环节来看待。首先,城市规划者应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对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强制性保护。例如: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要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一切农业生产活动和与水体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以保证水源地的树林、植被留有较好的水资源净化调节能力;其次,对于条件较差的生态区域,政府应做好环境修复工作,通过培植水生植物、沿水砌岸等方式还原天然海绵体的最初形态;最后,还可发展“生态走廊
”建设,将草地、水源等天然海绵体连结起来,进一步实现生态互助和环境一体化,以便提升城市所处自然环境的洪雨拮抗能力。
(五)改变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首先应改变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充分了解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作用以及应用策略,并以海绵城市理念作为引导,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在城市基础建设中,应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理念,将城市与生态的空间关系、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等作为重点规划内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需要因地制宜,要从本城市的具体情况出发,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使城市规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