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行踪,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其严谨的结构。
2、通过揣摩、品味本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鉴赏。通过揣摩“景语” ,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入:鉴赏、分析课文 4、5、6 段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 阅读鉴赏第四段
自学指导: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这一段写什么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写?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来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①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句采用那种修辞手法?
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 “多边 ”的,即它不仅表达了 “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 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2
“亭亭 ”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
与“高 ”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才
会联想到舞女的裙。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
儿的 ”本句又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 “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
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 本体相同,喻体不同,构成博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③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 而且是 “零星地点缀着 ”的,与“一粒粒 ”的 “明 ”珠相似;?白花 “点缀 ”在“层层的叶子中间 ”,在绿丛中隐约闪烁, 与“碧天 ”里的 “星星 ”相似;
荷花是 “袅娜 ”、“羞涩 ”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
小结: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静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④理解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请同学分析这一句的比喻特点: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荷香的时候,开始写动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这微风是一阵阵的,所以写香味的时候用了“一缕缕” 。作者写到这里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它, 用了一个比喻。 说它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远处传来的歌声可能受到这样那样的阻挡, 当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时候是怎样的?对, 是断断续续的。我们分析下这句比喻的本体是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 ,而喻体是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 “错置 ”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