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孝道》有感
李家枝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所提倡的行为,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对孝的重视。而我们的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根底的,孔子作为对孝道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读《论语孝道》有感
李家枝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所提倡的行为,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对孝的重视。而我们的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根底的,孔子作为对孝道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孝道观自建立起就对中国人的行为、情感、思维方式和中国社会的进程有着极深的影响,直至今日,孔子的孝道观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字 : 《论语》 孔子 孝文化 正文内容: “孝”,从字义上解释是指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是指子女的行为不应该违犯父母的、家里长辈的意愿,这是一种稳定的伦常关系。而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那么是以“敬”为前提的,作为子女、晚辈,对“敬”的最好表达就是所谓的“顺”,即“孝顺"、“孝敬”,故孝的本质是也就是“顺从"。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那时的华夏先祖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而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就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孝道的 思想家。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是对其弟子子游发问的答复,夫子在这里突出的一个”敬”字,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要对父母尽孝,不能只是赡养父母,不仅要物质上赡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是应该让父母过的舒适开心,故夫子的孝论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夫子认为孝是一种内在情感,。无外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内容。夫子认为,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必须拥有一颗仁爱之心的。夫子的“仁爱”思想,不仅仅是指“亲其亲” ,而且还指”泛爱众”,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可以是地位显赫的高官,也可以是碌碌无闻的平民;既可是品行优秀的人之骄子,也可是恶贯满盈的坏人。夫子认为,一个人只有有了仁爱之心,才会去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夫子的弟子有假设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夫子和门生把行孝作为为仁的前提条件。一个奉行孝悌之道的人,是不太可能存心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 却又喜欢犯上作乱,,“仁”是从孝悌
开场的。在儒家的思想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可见,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具有极强的重要性。我 们只有学会爱父母、尊敬父母,然后才可能会爱朋友和同学、尊重朋友和同学,之后才能进而学会去爱党、爱国家、爱所有人。 在这十次课的学习中,我发现我们大多数人都误会了夫子的“孝”
读《论语孝道》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