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棋王 树王 孩子王》有感
春节前几天加上年后这几天,断断续续读完了阿城的《棋王 树王 孩子王》。
《棋王》《树王》《孩子王》是阿城的三部中篇小说,创作和发表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三部小说都是运用第一人称叙读《棋王 树王 孩子王》有感
春节前几天加上年后这几天,断断续续读完了阿城的《棋王 树王 孩子王》。
《棋王》《树王》《孩子王》是阿城的三部中篇小说,创作和发表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三部小说都是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通过知青的视角来描写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和下乡生活。棋王、树王、孩子王,这三个故事的主角,虽被封为“王”,实际却是那个特殊年代最普通的小人物。阿城的“三王”写出了一派风清月明,充满理想主义情怀,展现了一种“不合作"姿态。阿城的作品有抓人心的力量。
2018年9月,由《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等主办的“改革开放40部最有影响力小说”,阿城《棋王》为中篇入选篇目。《棋王》用第一人称“我”来观察和表达主人公王一生的棋道和处世之道。
《棋王》给人的感觉是酣畅淋漓。简单的文笔让人一阅读就被带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本来是苦涩的日子,可是在阿城的笔下,上山下乡、深居大山都没有影响到人们的欢乐。哪怕物质贫乏到无和伦比,也仍然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对吃极执着,而这执着不在于享受,按他的话说,在于饱。作者对王一生的描写生动细致,从拿着饭盒吃饭时捡起掉在衣服上的每一粒米、到吃完饭倒上开水喝掉那一层油花花,王一生的世界里唯有吃饭和象棋。这个年轻人简单的背包里装着逝去的老妈用牙刷给他磨成的象棋,这也是他颠沛流离的生命中最珍贵的财产。
最后一场一对九的博弈,让我在阅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那越来越多的看热闹的人群,看到了屋里静静的坐着的棋王,看到了屋子外一溜九个帮着走棋子的人,有棋盘、有白纸上的笔在画,画的人严肃着,看的人焦灼着,而下棋的人仿佛变成了雕塑。
《棋王》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写了“棋道",更写了“生道"。生活之道,“衣食为本”,又不能“囿于其中”。有人评价说:《棋王》中的王一生,是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造型。
《树王》表达了一位山民肖疙瘩,他懂山,懂森林,知道森林是山的发肤,但上级指示要砍山林。当森林的树王被砍倒了,人间的树王肖疙瘩也倒了,一病不起,衰竭而死!
肖疙瘩木讷少言,很少和人交谈,只知埋头干活出力气,和城里来的知青李立相比,没有一点带动力和感染力。在李立的带着下,学生们打算上山砍树,之后放火烧山,退林还耕。杂乱的小树砍完,只剩下“树王"。尽管队长模糊地说,“树王”砍不得,学生们的砍刀还是毫不留情地砍向“树王”。“树王"倒下后,学生们打算把它彻底砍断。可却在树根间,看到了那个毫无存在感的肖疙瘩。他用小小的身躯挡在学生和“树王”之间,。学生们终于醒悟,原来这护着树根的矮小汉子,,有肖疙瘩这样的小人物,愿意默默地守护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也许他们是那个冰冷年代中
的一丝温暖。
《孩子王》的故事情节也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主人公是在大山里已经呆了七年的知识少年老杆儿-—“我”,幸运地成了农场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我"有高中学历,被安排下乡教书。
读《棋王》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